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玉裕

玉裕
中華姓氏炎黃總始祖氏第140代、黃帝129代、姓第92代裔孫/詹招琳編撰/
廣東渡台祖玉裕
河間祖塔(廣東渡台祖玉裕與渡台祖純樸、剛義公兄弟開基新埔鎮四座里)見中華姓源圖書館詹姓河祖塔誌(101年修正版)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80729171.aspx
  ◎來台祖玉裕公【少典氏第一三七代(化)、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第八十九代、大公第三十九代、學傳公二十二代、肇熙公第十七代(名)】:名字輩,生於清仁宗嘉慶元年丙辰公元一七九六年,民國前一一六年九月在廣東饒平省縣。清嘉慶(有二十五年)或道光(有三十年)年間來台開基新埔石門(古稱吧哩國嘓,屬原住民居住地區,漢民墾殖於清雍正三年公元一七二五年,屬新竹廳竹北二堡庒,土名石門六十九番地。大正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改新竹廳新埔庒,照們字石門六十九番地。)逝於清德宗光緒六年庚辰公元一八八0年八月十九日子時,在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石門尾,享壽八十五歲。妣巫氏瑞妹,,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一八0七年四月十九日,逝年不詳。生八子,長子其佛、次子其茍、三子其明(出嗣新埔詹剛義)、四子其彩、五子其木、六子大滿、七子其番、八子細滿。(三十八歲生長子其佛,次子其茍,四十八歲生第三子其明,出嗣四座屋莊詹剛義,五十歲生第四子其彩)。其佛、其明出嗣、其彩有立室成家外,五子未娶或早逝未詳,憾矣。
  ◎來台組玉包公【少典氏第一三七代(化)、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第八十九代、大公第三十九代、學傳公二十二代、肇熙公第十七代(名)】:名字輩,無嗣由玉裕公派下全體裔孫共祀。
  一、渡台始祖玉裕公生平事功
  渡台始祖玉裕公,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西門烏石山鄉,現為廣東省饒平縣新塘鎮烏石山村,現該村約有宗族六百餘人,饒平縣現轄十八鎮七鄉,縣政府設在黃岡鎮。
  新塘鎮,古為珠江口內海的一部份,後來沙泥淤積為陸地,起名沙貝,明代築成新圩,名新塘;公元一九年後,曾為區、鄉、公社,一九八七年建新塘鎮;位於增城市境西南部,東江下游河畔,距香港七十海里、廣州二十五海里;面積八二.五平方公里,人口九萬;廣深公路和鐵路、廣深珠高速公路橫穿鎮境;轄南安、南埔、新墩、西洲、東洲、白江、群星、新何、甘涌、東華、泥紫、久裕、新街、烏石、石下、瓜岑、大敦、田心、黃沙頭、白石、上邰、白水、塘美、官湖、瑤田、章陂等二十六個村委員和東街道、西街道、中街道、西寧街道、漁村、省水電二局、小逕七個居委會。(公元一九九九年中國政區大典。)
  吾渡台始祖玉裕公,手抄本名曰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西門烏石山鄉,經與現祖籍地族人取得聯繫核與族譜,仍未查到玉裕公系譜,可能易名渡台或因職業手抄族譜者祖籍有訛待審。
  民國前七年十月一日台灣史上最早建立的戶口資料,據新埔戶政事務所戶籍騰本,將吾開基台灣始祖玉裕公,姓名欄為詹王裕,種族﹕廣福,逝於明治二十年丁亥公元一八八七年六月四日,壽九十二歲,與手抄家譜相距七歲。
  玉裕公墾殖新埔照門莊石門尾十六鄰,與湖口南窩相鄰,置山林地數甲力耕興家,地勢陡峭遐荒僻瘠,種植柑橘、茶葉等營生,祖先創業維艱。
  從玉裕公生於清嘉慶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妣巫氏瑞妹生於公元一八0七年,相距十二歲,相傳巫為桃園縣富岡人,生有八子,長子其佛生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據此推論,玉裕公渡台時間應以清宣宗道光(公元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0年)年間可能性較大,仁宗嘉慶年間次之,約三十八歲左右在台與巫氏結婚。
  玉裕公衍傳裔孫,現男性雖僅六十餘人,分佈於新竹縣湖口,桃園縣楊梅;臺北市;臺北縣中和、新店、板橋、泰山;高雄縣鳳山等地區,從事於士農工商各業,恪遵忠孝家訓,守德奮智勤儉不奢,恕以處世必能有成,根深將葉茂。
  玉裕公自第一0二代學傳公至第一二三代玉裕公間祖先名諱闕如,據手抄本所載為名字輩,屬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八十九代、河南大公第三十九代、閩粵始祖學傳公第二十二代,饒平始祖肇熙公第十七代,台灣始祖玉裕公第一代,長輩口耳相傳與胞弟玉包公相偕來台、及胞侄其賢公等開基新埔石門及照鏡。
  漢人開發台灣可追溯到明朝天啟與崇禎(公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四三年。)年間的顏思齊、鄭芝龍,以及荷蘭人,西班牙人等僅限於對南北部的墾殖,新竹地區,昔稱竹塹,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鄭成功討伐北部原住民,運餉有功的閩人王世傑者獲准開墾竹塹。
  裨海紀遊云:「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非人類所宜至也。」,藍鼎元東徵集紀竹塹埔云:「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飾金,跨為奇貨,由來久矣,行人將過此,必需熟番挾弓矢護衛,然後敢行;亦間有失事者,以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不能舍竹塹而他之,亦不得不行云。」又藍鼎元的與吳觀察論治台灣事宜書中謂:「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的人,赴台傭雇佃田者,謂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數百人謂之客莊。」「客莊居民,從無眷屬;合各府各縣數十萬之傾側無賴遊手群萃其中,無室家宗族之係累,欲其無不逞也難矣;婦女渡台之禁既嚴。」
  據零零玖號新埔文獻採訪錄,開拓沿革及政區之變遷中說,新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有廣東陸豐人二十戶六十人開拓枋寮建莊,嗣後至四十九年漢人始漸伸展。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之東北方,東與桃園縣為界,西接竹北鄉,南方靠東面與關西鎮、斜西面與芎林鄉相接,北方與湖口鄉為鄰;光緒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改原淡水廳為新竹縣,新埔屬竹北二堡,日據時鳳山溪以北仍稱竹北二堡,隸屬臺北縣新竹支廳,光緒二十三年廢新竹支廳置新竹縣,民國九年公元一九二0年十月一日,新竹州成立改稱新竹州新竹郡新埔莊,管轄舊制竹北堡之新埔莊、五分埔莊、四座屋莊、樟樹林莊、旱坑仔莊、田新莊、枋寮莊、太平窩莊、打鐵坑莊、汶水坑莊、鹿鳴坑莊、照門莊、大坪莊、大茅埔莊等十四莊,及竹北一堡之打鐵坑莊、內立莊、石頭坑莊、犁頭山莊等四莊,三十二年十一月一日改稱新埔街,三十五年台灣光復,次年二月一日改為新竹縣新埔鎮,東西約十六公里,南北十公里有餘,面積約七二.一九一一平方公里。
  玉裕公派下,河間祖塔,座落新於埔石門尾,坐壬兼子配辛亥辛巳分金,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八日築建。每年清明節早九點三十分(民國八十八年改九點整)舉行全族虔誠掃墓。
  河間堂詹公玉裕祖塔,築建於地籍編號為照門里石門段旱一0三之五號,約一百坪,土地所有權狀之名義,以詹春葉之名義登記,土地權狀委由詹春葉保管,土地所有權狀影本及相關購祖塔用地契約見民國七十一年詹姓家譜,有關祖塔之所有稅金及公用支出的費用,概由祖塔使用人派下裔孫平均分擔,不得異議。玉裕公祖塔,主位為玉裕公,緣於第三子其明公出嗣本詹姓剛義為嗣子,致渡台始祖剛義公之胞兄純樸,父輩興實公,祖父質勉公,曾祖父封厚公等無骨骸,列位於祖塔左邊之原由也。
一二九壹叁零一三一壹叁貳一三三壹叁肆一三五壹叁陸一三七壹叁捌一三九少典
鳴  鳳  在  竹  白  駒  食  場  化  被  草  輩序
壹壹捌一一九壹貳零一二一壹貳貳一二三壹貳肆一二五壹貳陸一二七壹貳捌黃帝
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
七七代七八代七九代八十代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詹禮
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詹初
二0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敦仁
詠  一  貫  繼  先  承  千  秋  錫  永  盛  輩序
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學傳
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肇熙
一  志  道  衍  永  春  時  來  名  其  顯  輩序
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詹慥
學  優  登  仕  攝  職  從  政  似  蘭  斯  輩序
詹天佑輩序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震瑚
詹公天佑輩序      震  起  萬  世  興  天  文  輩序
徽宮派下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
      德  子  希  本  邦  天  全  寵  繼  輩序
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必明
守  尚  德  必  曰  宜  時  光  大  先  人  輩序
                                 朝代
黃帝第一二七代詹公天佑天字輩,由黃帝第一二二代震瑚公震字輩起算。
都昌詹姓始遷祖徽公輩序(黃隱公三十三代裔孫「德」字輩起,現已傳至「則」字輩。)
渡台祖祖玉裕、玉包公兄弟開基新竹縣新埔石門
承一─承志─承道─承衍─承永─承春─承時─承來┬●渡┌其佛┬顯桶→
                       │台祖│妣├顯水
  詹姓第八十九代渡台祖玉裕公:生於清仁宗嘉慶├玉裕┤氏 ├好妹
元年丙辰公元一七九六九月在廣東饒平省縣。清嘉慶│妣├其茍│招夫
(有二十五年)或或道(有三十年)光年間來台開新│氏 │,顯└
埔。逝於清德宗光緒六年庚辰公元一八八0年八月十│生八│粟承嗣。
九日子時,在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石門尾,享壽八十│子 ├其明,出嗣
五歲。妣氏,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一八│●渡│新埔四座里
0七年四月十九日,逝年不詳。         │台祖│詹純樸、剛
                       ├玉包│義
                       │無嗣├其彩┬阿增→
                       │由玉│名阿│妣
                       │裕公│耀 │奔妹
                       │派下│妣├阿添→
                       │全體│阿須│妣
                       │裔孫│又名│端妹
                       └承嗣│順娘├惡古→
                          ├其木│妣
                          │,阿│義妹
                          │增,│長女
                          │阿添├益妹
                          │、惡│適
                          │古等└煥秀
                          │承嗣
                          ├大滿,顯粟
                          │承嗣
                          ├其番┬顯粟→
                          │妣│妣
                          │氏 └阿香
                          └細滿┬水旺→
                             │配
                             └文妹
渡台祖純樸、剛義公兄弟開基新埔鎮四座里
承一─承─承道─承衍─承┬封厚┬質勉┬興實┬●渡台祖開基新埔
              │妣劉│妣│妣│鎮四座里
              │氏 └氏 └氏 ├純樸┌其明┬澄鳳→
              │氏      │其明│又名│妣
              │封厚是否由烏石山│派下├阿明│邱水
              │始祖仕榮公衍傳尚│承嗣│係渡│妹 
              └待考證。    │●渡│台祖│長女
                       │台祖│詹玉├秀妹
                       ├剛義┤裕第│適
                       │又名│三子│錦水
                       └阿到│入嗣├秀娘
                          │妣│出為
                          └生妹│惡古
                             │為女
                             │養女
                             ├英妹
                             └幼殤
釋明:
  ◎封厚【少典氏第一三四代(駒)、黃帝第一二三代、詹姓第八十六代、大公第三十六代、學傳公十九代、肇熙公第十四代(春)】春字輩,妣劉氏、黃氏,生一子質勉,祖籍及骨骸及墓地不詳;至曾孫剛義入嗣,渡台始祖詹玉裕第三子其明,民國六十八年,玉裕派下肇建祖塔,經其裔孫邱火與德樑等的建議,合而為一,主位永祀玉裕公,左位為興實公之由來。
  ◎質勉【少典氏第一三五代(食)、黃帝第一二四代、詹姓第八十七代、大公第三十七代、學傳公二十代、肇熙公第十五代(時)】:時字輩,封厚公之子,妣簡氏,生一子興實。
  ◎興實【少典氏第一三六代(場)、黃帝第一二五代、詹姓第八十八代、大公第三十八代、學傳公二十一代、肇熙公第十六代(來)】:來字輩,質勉公之子,妣蕭氏,生二子,純樸、剛義。
  ◎【少典氏第一三七代(化)、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第八十九代、大公第三十九代、學傳公二十二代、肇熙公第十七代(名)】純樸公:名字輩,興實之長子,其明入嗣。祖籍待查。來台灣省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開基。
  ◎剛義【少典氏第一三七代(化)、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第八十九代、大公第三十九代、學傳公二十二代、肇熙公第十七代(名)】:名字輩,興實之次子,由渡台始祖詹玉裕公第三子其明,入嗣。祖籍待查。來台灣省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開基。
  ◎其明【少典氏第一三八代(被)、黃帝第一二七代、詹姓第九十代、大公第四十代、學傳公二十三代、肇熙公第十八代(其)】其字輩,剛義公嗣子,又名阿明,係渡台始祖詹玉裕公第三子其明出嗣;生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年一月十七日,逝於公元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壽八十六歲,葬在照門。
  妣廖生妹,民國六十九年家譜訛為劉氏,經查證日據戶籍資料,謹予修正;一子澄鳳。
承一─承─承道─承衍─承春─承春─承時─承來─承名┬●渡┌澄生→
                           │台祖│妣
                           ├其賢┴氏 
                           │妣
                           │氏
                           └鍾(同)氏
201200398
參考資料
  八、渡台始祖玉裕公
廣東饒平渡台始祖玉裕公   第一二六代渡台始祖玉裕公,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西門烏石山鄉,現為廣東省饒平縣新塘鎮烏石山村,現該村約有宗族六百餘人,饒平縣現轄十八鎮七鄉,縣政府設在黃岡鎮。   玉裕公,名字輩,生於清仁宗嘉慶元年丙辰,黃帝紀元四四九三年公元一七九六年民國前一一六年九月,逝於清德宗光緒六年庚辰,黃帝紀元四五七七年公元一八八0年民國前三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子時,享壽八十五歲。    吾渡台始祖玉裕公,雖手抄本名曰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西門烏石山鄉,經與現祖籍地族人取得聯繫核與族譜,仍未查到玉裕公譜系,可能易名渡台或因職業手抄者族譜者祖籍有訛待審。妣巫氏瑞妹,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二年丁卯,黃帝紀元四五0四年公元一八0七年民國前一0五年四月十六日,生八子,長子其佛、 次子其茍、三子其明︵出嗣新埔詹剛義︶、四子其彩、五子其木、六子大滿、七子其番、八子細滿。   民國前七年十月一日台灣史上最早建立的戶口資料,據新埔戶政事務所戶籍騰本,將吾開基台灣始祖玉裕公,姓名欄為詹王裕,種族﹕廣福,逝於明治二十年丁亥公元一八八七年六月四日,壽九十二歲,與手抄家譜相距七歲。    玉裕公墾殖新埔照門莊石門尾十六鄰,與湖口南窩相鄰,置山林地數甲力耕興家,地勢陡峭遐荒僻瘠,種植柑橘、茶葉等營生,祖先創業維艱,妣巫氏,三十八歲生長子其佛,次子其茍,四十八歲生第三子其明,出嗣四座屋莊詹剛義,五十歲生第四子其彩,五子其木,六子大滿,七子其番,八子細滿。    從玉裕公生於清嘉慶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妣巫氏瑞妹生於公元一八0七年,相距十二歲,相傳巫為桃園縣富岡人,生有八子,長子其佛生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據此推論,玉裕公渡台時間應以清宣宗道光(公元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0年)年間可能性較大,仁宗嘉慶年間次之,約三十八歲左右在台與巫氏結婚。   玉裕公衍傳裔孫,現男性雖僅六十餘人,分佈於新竹縣湖口,桃園縣楊梅;臺北市;臺北縣中和、新店、板橋、泰山;高雄縣鳳山等地區,從事於士農工商各業,恪遵忠孝家訓,守德奮智勤儉不奢,恕以處世必能有成,根深將葉茂。    玉裕公自第一0二代學傳公至第一二三代玉裕公間祖先名諱闕如,據手抄本所載為名字輩,屬黃帝第一二六代、詹姓八十九代、河南大公第三十九代、閩粵始祖學傳公第二十二代,饒平始祖肇熙公第十七代,台灣始祖玉裕公第一代,長輩口耳相傳與胞弟玉包公相偕來台、及胞侄其賢公等開基新埔石門及照鏡。   漢人開發台灣可追溯到明朝天啟與崇禎(公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四三年。)年間的顏思齊、鄭芝龍,以及荷蘭人,西班牙人等僅限於對南北部的墾殖,新竹地區,昔稱竹塹,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鄭成功討伐北部原住民,運餉有功的閩人王世傑者獲准開墾竹塹。    玉裕公生八子,其中其佛、其明出嗣、其彩有立室成家外,五子未娶或早逝未詳,憾矣。據鬱永河著裨海紀遊云:「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非人類所宜至也。」,藍鼎元東徵集紀竹塹埔云:「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飾金,跨為奇貨,由來久矣,行人 將過此,必需熟番挾弓矢護衛,然後敢行;亦間有失事者,以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不能舍竹塹而他之,亦不得不行雲。」又藍鼎元的與吳觀察論治台灣事宜書中謂:「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的人,赴台傭雇佃田者,謂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數百人謂之客莊。」「客莊居民,從無眷屬;合 各府各縣數十萬之傾側無賴遊手群萃其中,無室家宗族之係累,欲其無不逞也難矣;婦女渡台之禁既嚴。」   據零零玖號新埔文獻採訪錄,開拓沿革及政區之變遷中說,新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有廣東陸豐人二十戶六十人開拓枋寮建莊,嗣後至四十九年漢人始漸伸展。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之東北方,東與桃園縣為界,西接竹北鄉,南方靠東面與關西鎮、斜西面與芎林鄉相接,北方與湖口鄉為鄰;光緒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改原淡水廳為新竹縣,新埔屬竹北二堡,日據時鳳山溪以北仍稱竹北二堡,隸屬臺北縣新竹支廳,光緒二十三年廢新竹支廳置新竹縣,民國九年公元一九二0年十月一日,新竹州成立改稱新竹州新竹郡新埔莊,管轄舊制竹北堡之新埔莊、五分埔莊、四座屋莊、樟樹林莊、旱坑仔莊、田新莊、枋寮莊、太平窩莊、打鐵坑莊、汶水坑莊、鹿 鳴坑莊、照門莊、大坪莊、大茅埔莊等十四莊,及竹北一堡之打鐵坑莊、內立莊、石頭坑莊、犁頭山莊等四莊,三十二年十一月一日改稱新埔街,三十五年台灣光復,次年二月一日改為新竹縣新埔鎮,東西約十六公里,南北十公里有餘,面積約七二.一九一一平方公里。/20110405/詹姓宗族史概述 /20110809/詹招琳/
………………………………………………………
延伸閱讀
詹氏網2011820黃帝甲子紀年表目錄索引
0120308/招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