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堂號沿革概覽
中華姓氏炎黃總始祖少典氏第140代、黃帝第129代、詹姓第92代裔孫詹招琳撰著
說明:文中㊣符號後屬總堂號,◎符號後屬分堂號。
二劃
九江:一、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年置九江郡。二、秦置九江郡,治壽春,即今安徽壽縣。轄境當在今安徽、河南淮何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及江西全省。三、東漢置九江郡,故城在今安徽定遠西北。三、晉置尋陽郡,隋改為九江郡,唐改潯陽,故城即今江西都昌、德安二縣以北地區。元廢。(㊣世、旗。)
九真:一、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置九真郡。二、戰國末南越趙佗所置,漢初歸附置郡。轄境當在今越南清化、河靜二省及義安省東部等地區。漢武帝滅南越,分置九真郡,今越南河內以南,順化以北清華義安等處都是它的轄地。三、隋改南朝梁愛州為九真郡,唐沒於蠻夷,亦在越南境。(㊣儋◎黎。)
三劃
三原:漢池陽縣地。北魏置縣,故城當在今陝西三原東北。(㊣)
上谷: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因燕置置上谷郡。二、秦置上谷郡,轄有今河北原保定、易州、宣化及順天、河間一部之地。漢仍沿之;治沮陽,當在今河北懷東東南。轄境釣在河北張家口以東,北京延慶以西地。後魏廢去。三、後魏置上谷郡,故治即今河北廣靈西。隋改置易州,今河北易縣治。(㊣邗、邘、谷、成、、寇、麻、榮。◎黃、燕、真。)
上洛:西晉置郡。治上洛,即今陝西商縣。轄境當在今陝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區。(㊣)
上郡:一、秦昭襄三年公元前三0四年置上郡。二、秦置上郡,今陝西西北都及綏遠鄂爾多斯旗左翼之地,治膚旅,故城即令陝西榆林東南。轄境當在今無定河流域及內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東漢廢。三、隋改邸城郡名上郡,即今陝西鄘縣。(㊣令、免、零。)
上邽:一、古邽戎地。漢改秦置邽縣為上邽縣,在今甘肅天水西南。二、南朝末置上邽縣,今陝西南鄭之地。三、南朝宋置上邽縣,在今四川境。(㊣壤。◎穰。)
上黨:一、秦莊襄四年公元前二四六年置上黨郡。二、戰國韓地。奏置上黨郡,今山西之東南部地區,西漢治長子,在今山西長子西南,轄境當在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東漢末移治壺關城,故城即今長治東南,晉治潞,在今潞城東北,不久還治壺關,隋置上黨縣為郡治,即今長治,宋時郡廢。(㊣包、尚、連、堯、樊、鮑、潞、繁。◎馮。)
下邳:東漢置下邳國,治下邳,故城當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境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清江。南朝宋置下邳郡,梁改武州,後魏仍為郡,隋遷治宿預,在江蘇宿遷東南,唐廢。(㊣余、宛、垣、國、郯、滑、闋、闕、穀梁。◎皮、陳、葉、趙、錢。)千乘:漢以秦齊縣地置千乘郡,有今山東歷城至益都之地,治平乘,故城即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轄境當在今山東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地。。(㊣承、倪、單于。)
大興:北魏置郡。西魏時曾改稱五原,復改稱鹽州,故城當在今寧夏鹽池。(◎。)
大梁:戰國魏之都城;故城當在今河南開封,黃河之南。(㊣弓、旰、毒、賓、讎。)
山西:一、漢稱華山之西為山西。二、元以大行山之西置山西道,山西省之名自此始。一說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西。(◎苟。)
:一、戰國時稱六國為山東,以六國均在崤山涵谷關以東。二、太行山以東亦稱山東,一說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東。金改宋京東路為山東路,為山東省名之始。三、古又稱華山之東為山東。(㊣俎、根。)
山陽:一、漢置山陽郡,晉廢去改為安平國,治昌易,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二、晉置山陽郡,復置山陽縣為郡治,隋廢郡留縣,即今江蘇淮安。(㊣佼、保、度、虹、桃、郗、然、養、鞏、蹇、舉、職。◎王、伊、岳、滿、卻。)
弋陽:漢有弋陽國,兼置弋陽縣,三國魏改為弋陽郡,治弋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演川西南,轄境相當在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東,灌河以西及湖北東北角。隋遷郡治於光山縣,即今河南光山縣治,唐以後廢。(㊣)
五溪:漢武陵郡有五溪,均為蠻夷所居住,古貴州之思州思南鎮,在今湖南與貴州街壤交界地區。(㊣鬼。)
五台:漢置慮虎縣,北魏改驢夷縣,隋改五台縣,即今山西五台。(㊣)
四劃
六安:秦置六縣,唐為盛唐縣,宋改六安縣,為軍治。元改軍為州,即今安徽六安。
仇池:一、晉楊定求割天水之西縣、武都之上祿為仇池郡,治洛谷,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北洛谷鎮。二、南齊置仇池郡,今陝南鄭地。(㊣蛩。)
太原:一、秦莊襄四年公元前二四六年置太原郡。二、秦置太原郡,今山西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等地都歸它所轄。漢為太原國,後改為太原郡,治晉陽,即今山西太原東西南。轄境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三、南朝宋置太原郡,故城在山東長清東北。三、梁武帝借置太原郡,故治在江西彭澤東。(㊣王、中、弘、酉、充、伏、祈、委、易、沃、盂、臾、祝、素、宮、密、喜、尉、旌、紹、能、溫、郝、鄔、鄢、昝、武、絳、蓼、襄、蟒、骫、閆、、韶、箕、郭、胥、師、霍、遲、閻、嬴、鬱、令狐、呼延、尉遲。◎弓、介、祈、耆、秦、孫、張、畢、祭。)
太康:秦置陽夏縣,隋改稱太康,即今河南太康。
天水:一、西漢置天水郡,治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西南地,東漢改置漢陽郡,遷治冀縣,故城在在今甘肅甘谷東南。二、、西晉置天水郡,治上邽,在甘肅天水西南。三、南朝宋置兩天水郡,一屬秦州,治陝西南鄭,一屬盆州,治四川省境。四、後魏置天水郡,郡治在甘肅西河縣西南,北周後廢。(㊣尹、皮、汝、艾、那、狄、忻、姜、員、秋、真、畜、秦、桂、祕、莊、莘、強、揚、琴、趙、慎、疆、鎮、雙、疆、闞、隴、嚴、權、上官、子車、樂正。◎王、別、紀、梁、智、楊、閻、龍。)
天台:三國吳置始平縣,五代吳越改唐之唐興縣為天台縣,石晉時改為石興,宋復稱天合,即今浙江天台。(㊣庫、相。)
天竺:古印度別稱,傳云有東、南、西、北、中五部。(㊣煙、迦、釋、薩。)
中山:春秋發祥虞國地,戰國時為中山國,漢初置中山郡,景帝改為中山國,後魏置中山郡,即今河北定縣治,轄境相當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滹沱河以北地區。(㊣仲、郎、焦、湯、淮、甄、藺、蘭、瞻、夙繇。◎王、邸、張、靖、齊、劉、籃。)
中牟:戰國趙國都城,漢以春秋鄭之原圃置中牟縣,故城在今河南中牟東。隋時稱內牟,又改名圃田,唐復名中牟,故城在今河南中牟東,明遷今治。(㊣佛。)
內黃:漢以戰國魏之黃邑置內黃縣,故城在今河南內黃西北,隋遷今治(㊣奄、路、駱、薊。◎潞。)
丹陽:一、西漢改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轄境相當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區。二、晉置丹陽郡,在江蘇江寧南。三、後魏置丹陽郡,故治在河南項城東北。四、隋置,江蘇江寧縣治。(㊣甘、多、抗、杭、強、苞、建、陶、聖、廣、寶、顓頊。◎申、包、那、僮。)
巴東:東漢改固陵郡置。治魚復,故城在四川奉節東。轄境相當今四川開縣、萬縣以東,巫山西部以西、長江南北與大寧河中上游地區。
巴西:一、漢末劉璋置巴西郡,治閬中,故治在今四川閬中以東,廣安以北萬源以西地區。隋又置,即今閬中縣。二、東晉置巴西郡,即今四川綿陽縣治。(㊣宜、譙。)
巴南:巴郡南,即今四川巴縣、南川、酉陽地區。(㊣盤)
巴郡:一、秦惠文後十四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置巴郡。二、秦置巴郡,今四川原保寧、順慶、夔州、重慶四府及瀘州都是它的轄地,治江州,即今四川重慶北嘉陵江岸北,轄境相當今四川旺蒼、西充、永川、綦江以東地區。南齊遷今巴縣治,唐廢郡。(㊣夕、朴、沓、相、絡、督、夢、蓬。)
方城:漢置方城縣,治淶水。北齊廢,隋易治固安,改固安縣,故城在今河北固安南。(㊣穿封)
五劃
代北:泛指漢、晉時的代郡和唐以後代州以北地區稱為代北郡。
代陽:漢置代陽縣,疑似即代縣,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弦。)
代國(代郡):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代郡。二、古代國,戰國時被趙所滅,置代郡,漢初為代國。不久為代郡,有今山西東北部及河北蔚縣附近之地,治桑乾縣,在今河北蔚縣東北,東漢移治高柳,故城在今山西陽高西北,轄境相當今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地區。晉移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東晉時廢。(㊣斤、辰、忝、豆、春、屋、陌、紙、旃、惟、眷、單、就、裒、達、貉、畿、徒單、綦連。◎爾。)
平安:漢置平安國,故城在今山東桓臺縣東北四十里,東漢廢。(㊣貂、司徒。)
平昌:一、三國魏置平昌郡,治安丘,在山東安丘。二、南朝宋置平昌郡,治安徽滁縣。目北魏置平昌郡,故治在河北昌平西。(㊣紅、宓、孟、琯、筦、管、軻、離、司寇。◎巨。)
平原:一、漢置平原郡,治平原,故城在今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信陽等地區。今山東原武定、濟南之西部,北至樂陵,南至長清諸縣都是它的轄地。晉改為國,故治在今山東平原南二十里。二、後魏置平原郡,有今山東境內黃河西北荏平、堂邑、聊城、館陶講縣地,隋廢去。三、隋置德州,改稱平原郡,唐時改時復,宋為德州平原郡,元廢,即今山東陵縣治。(㊣乙、孝、希、東、芮、所、柏、鬲、常、棟、義、雍、禮、禰、東方。◎明、師、陸、華、管。)
平陽:古帝堯所都,三國魏置平陽郡,治平陽,故城在今山西臨汾西南,轄境相當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後魏改唐州,又改晉州,隋初改平陽郡,不久廢郡,而州依舊,煬帝改為臨汾郡,故城在山西臨汾西南,恭帝時復名平陽郡,唐復名晉州,後再改稱平陽郡。(㊣勾、句、丙、牟、巫、汪、步、邴、投、放、夾、來、郇、俠、柴、承、凍、紀、被、郲、晉、庬、敬、解、彘、鳳、盡、羲、歐、饒、譽、斫胥。◎甄、投膠、乘丘。)
城:一、漢置平城縣,故城在山西大同東北。二、漢置侯國平城縣,故城在山東昌邑南。三、隋置平城縣,故治在山西和須西。(㊣斛斯。)
平陵:一、春秋齊有平陵邑,漢置東平陵縣,東晉去東為平陵,故城在今山東歷城縣東,北周時廢。二、漢置平陵縣,故城在陝西咸陽西北。三、東晉置平陵縣,故地在浙江漂陽西北。四、隋置平陵縣,故治在湖北均縣北。(㊣云、苴、濮陽。)
平陰:春秋時為平陰邑,漢置平陰縣;故城在今河南孟津東。(㊣銳。)
平盧:唐地方鎮名,即平盧節度使,治營州,今熱寧朝陽,轄有今河北灤河下流以東、熱寧大凌河以西之地。(㊣邰、郃、但、臺。◎檀。)
平襄:西漢置平襄縣,故城在今甘肅通渭西北。後魏廢,(㊣行。)
句章:秦置句章縣,故城在今浙江慈谿西南三十五里城山渡東,一云在今浙江余姚東南,晉築句章縣於小溪鎮,故城在今浙江寧波南。。(㊣檢。)
北平:一、西晉置北平郡,治徐無,故城在今河北遵化東,轄境相當今河北興隆、天津、薊運河下游以東,至灤河西,北至英金河。二、後魏置北平郡,故治在河北完縣東。三、後魏置北平郡,隋初廢,旋再名北平郡,唐初名平州,後仍名北平郡,不久又改名平州,在今河北盧龍東。(㊣采、賤。◎田。)
北地:一、秦昭襄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置北地郡。二、秦置北地郡,治義渠,故城在今甘肅慶陽西南,西漢移治馬嶺,故城在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故城在今寧夏吳忠西南,轄境相當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以東,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熙。◎傅。)
北海:一、漢分齊郡置北海郡,治營陵,故城在今山東昌樂匆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濰坊、安丘、昌樂、壽光、昌邑等縣。東漢改北海國,治劇,在今壽光東南。一云隋改稱高陽郡。二、隋改稱高陽郡,一云隋改青州為北海郡,唐仍為青州,宋稱青州北梅郡,金改稱益都都府,即今山東益都。(㊣氏、是、格、瓶、奚、處、菑、綦、隱、鹽、同提。◎王、唐、逢、漆。)
永平:一、東晉置永平郡,治安沂,故城在今廣西藤縣南。二、南齊移治夫寧,故城在今廣西藤縣北,後改稱為藤州。(㊣脩。)
永昌:東漢置永昌郡,治不韋,故治在今雲南保山北五十里。(㊣正、政。)
永城:三國吳置縣,故治在今江西黎川北。(㊣)
永嘉:一、東晉置永嘉郡,即今浙江溫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溫州、永嘉、樂清、飛雲江流域及與南地區。隋改括州,不久恢復舊名,唐置溫州,又改永嘉郡,不久再稱溫州,宋名溫州永嘉郡,故治在今浙江永嘉。二、隋置永嘉郡,故城在浙江麗水東南。(㊣大、士、太士。)
永寧:一、南朝宋改長寧郡為永寧郡,治長寧,故城在今湖北荊門西北,轄境相當今湖北荊門西北、沮水中游和蜜河中游間地區。二、南朝梁置永寧郡,故治在廣東陽江境。三、南齊置永寧郡,在雲南境。四、南齊置永寧郡,在今四川成都縣地。(◎苑。)
永樂:一、後魏以漢北平縣地置永樂縣,故城在今河北滿城西北魚倏山下。二、後魏置永樂縣,故治在河北徐水縣西。三、後魏置永樂縣,故治在山西祁縣東。四、北周置永樂縣,故城在山西永濟縣東南。(㊣紇。)
永興:三國吳以漢之餘暨縣改置永興縣,隋併入會稽縣,故城在今浙江簫山縣西。(㊣崇。)
玉田:漢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稱漁陽縣,唐為王田縣,即今河北玉田,宋改置經州,金復名玉田縣。(㊣陽。)
玄菟:漢置玄菟郡,即原朝鮮咸鏡道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治沃沮城,後遷治真番郡之高句驪縣,在今遼寧新賓東,東漢中葉又移治今遼寧瀋陽附近,晉又遷治咸鏡道境內,旋廢。(㊣北、妞。)
外黃:漢置外黃縣,故治在今河南民全西北,一云在今河南杞縣東六十里。後魏廢,隋復置,唐廢。(㊣集。)
石城:一、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八十里。二、北周置,隋廢去,即今湖北鍾祥縣治。(㊣帥。)
白水:後魏置白水郡及縣,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蒲城縣西北。(㊣異、儉。)
弘農:一、漢置弘農郡,治弘農,故城在今河南靈寶縣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與陜西洛水、社川河上游及丹江流域。後魏改為恆農,移陝縣治,隋廢而復置,唐廢。二、南朝宋置弘農郡,故治在湖北襄陽北。三、南齊置弘農郡,在今四川。(㊣刁、牧、枉、忽、炅、郕、移、楊、虢、譚、有扈。◎馮、劉、蘄。)
六劃
圯橋:故址在今江蘇睢寧縣北占下邳城東南。
任城:北齋改晉魯郡為任城,隋廢,故城為今山東曲阜。(㊣棧。◎沐、魏。)
百濟:朝鮮古國名,即今朝鮮半島地。(㊣福。)
后江:當在今四川萬源、宜漢境。(㊣。)
西平:一、東漢末置西平郡,治西都,即今青海西寧市,轄境相當今青海湟源、樂都間湟水流域。二、晉置西平郡,在雲南霑益境(㊣池、旁、服、猶、榆、靡。◎源。)
西河:一、東漢置西河郡,有今山西西北部及綏遠南隅之地,治富昌,今綏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東漢遷治離石,今山西離石,後廢去,晉置西河國,後魏復為郡,金廢去。二、三國魏置西河郡,在山西汾陽縣治。三、明永樂十七年修林氏大宗譜載:(西河郡,古冀州地,居兩河之間,兩河者東河與西河。)又有云西河一稱河西,轄境在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卜、守、林、卓、相、辱、宰、通、貫、湳、馳、靳、愛、隗、銀、遴、獵、蘄、欒。◎毛、宋、折、析、苟、谿。)
江夏:漢置江夏郡,治安插,即今湖北雲夢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安插’嘉魚、崇陽以東,河南光山以西,信南以東,淮河以南地區。(㊣布、郴、幅、散、衙、黃、費、喻、魁。)
江陵:漢以春秋楚郢都置江陵縣,故治在今湖北江陵,唐置江陵郡。(㊣戎、酒、郢、陞、竟、無、粟、貳、楚、熊、幕、霜、薳、鬥、衢。◎汝、莫、鑢。)
江都:一、隋改廣陵郡為江都郡。二、南朝梁改臨江郡置江都郡,故治在今江蘇揚州。(㊣茶、澹。◎來。)
汝南:一、漢置汝南郡,在河南原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原潁州府等境都是它的轄地,治平輿,在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十六里,一云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晉遷治懸弧城,即今汝南縣治,隋、唐各朝廢置不一,金廢。二、東晉僑置汝南郡,在湖北武昌西南。三、後魏置汝南郡,在河南上蔡西南。(㊣丹、危、羽、仰、言、沙、彤、肜、周、和、昌、昔、昆、宣、衷、咸、袁、殷、軒、盍、梅、朝、盛、商、痛、菊、齊、蓋、廖、適、謁、奭、衡、應、鞠、靡、藍。◎艾、南、烏、陳、許、瑕、滿。)
汝寧:漢汝南郡地,元置汝寧府,治汝陽,在今河南汝南縣地,一云轄境相當今河南京廣線以東,西平、項城以南,安徽潁河以西地區。(㊣巳、斥、咍、茆。)
汝陽:漢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商水西南,東晉置汝陽郡及縣,後齊廢郡。(㊣堂谿、顓孫。)
汝陰:一、三國魏置汝陰郡,治汝陰,即今安徽阜陽,轄境相當今安徽潁河以西,河南新蔡、淮濱等地區。後廢,晉復置,宋改順昌軍,又改順昌疳,即今安徽阜陽縣治。二、南朝梁改東晉南汝陰郡為汝陰郡,在安徽合肥。三、北齊置汝陰郡,在河南臨汝。四、南朝宋置汝陰郡,在安徽境。五、南朝宋置汝陰郡,在湖北境。(㊣道。)
合浦:漢置合浦郡,治徐聞,即今廣東海康縣;東漢遷治合浦,轄境相當今廣東新興西南、廣西橫縣以南地區。梁、陳間遷還治徐聞,隋復遷合浦,元廢。(㊣詩。)
安平:北魏置安平郡,故城在今山西沁水東北,後廢。(㊣台、臺。◎牽。)
安西:唐平高昌,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二十里。一云安西為唐方鎮名,轄境在今新疆龜茲、疏勒、固源等地。(㊣銷。)
安邑:安邑為夏禹之都,戰國時為魏都,漢置安邑縣,在今山西夏縣與安邑地。(㊣冥、萌、繪、斟灌。)
安定:一、漢置安定郡,轄今甘肅原平涼、固原、涇州之地,治高平,即今甘肅固原,東漢遷治臨涇,在今甘肅鎮原南五十里,一云高平為今寧夏固源,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州、鎮原、寧夏中衛、中寧、固原等地區。東晉移治安定縣、在今涇川縣北,唐改置涇州,宋稱涇州安定郡,旋廢。二、南朝宋置安定郡,今陝西南鄭地三、南齊置安定郡,在今湖北南漳西北,四、後魏置安定郡,在今安徽境。(㊣伍、把、胡、席、梁、浩、條、唯、程、蒙。◎張、黃、路、鄧。)
安東:清置縣,故城在今遼寧東泃縣。(㊣)
安陸:南朝宋改江夏郡置安陸郡,治安陸,轄境相當今湖北班陸、雲夢、應城等縣地。(◎滑。)
安陵:漢置安陵郡,故城在今陝西咸陽東。(㊣縮。)
安陽:後魏置安陽郡及縣,故治在今河南泌陽西,隋廢。(㊣源。)
曲沃:一、本春秋晉地,漢置絳縣,北魏改置曲沃縣,在今山西聞喜東;一云山西曲沃。二、戰國魏地。即今河南陝縣西南之曲沃鎮。(㊣鄄)
曲成:漢置侯國曲成縣,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北,晉以後改曲城,後魏分東界名東曲城縣,因謂這是西曲城縣,北齊一併廢。(㊣蟲。)
曲阜:古少昊之地、周初名曲阜;漢置魯國,為魯國治,隋改縣為汶陽,旋又名曲阜,在今山東曲阜縣治東。(㊣少、昊、杲、囂。)
有陽:待查。(㊣尉。)
成陽:一、漢置成陽縣,晉改隀陽,故城在今山東濮縣東南。北齊廢,隋復置,改名雷澤,故城在今山東濮縣東南。二、漢置侯國成陽縣,在河南信陽之東北。(㊣營。)
成都:古蜀山氏國,秦置縣,即今四川成都。唐置成都府,元為路,明、清仍為府,屬四川,治成都、華陽二縣,轄成都等十三縣及簡州等三州。(㊣)
七劃
吳郡:東漢分會稽郡地置吳郡,治吳縣,即今江蘇蘇州,轄境相當今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茅山以東、浙江長興、湖州、天目山以東及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秀、帛、淳、專、莞、笮、軫、徵、賞、公正、龍丘。◎朱、孫、陸、張。)
吳興:三國吳置吳興郡,治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轄境相當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等地區。(㊣水、尤、木、沈、沛、明、俞、施、姚、紐、紐、鈕、都、鉏、募、幕、聞、漏、媯、慕、暮、麴。◎丘、余、邱、專、錢、夫餘。)
扶風:一、三國魏置扶風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陜西興平西南,轄境相當今陜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晉遷治池陽,在今陝西涇陽西北,後魏移治好疇,在今陝西乾縣東。隋改西魏岐州名扶風郡;在今陝西鳳翔南,唐又改岐州,後為扶風郡。二、南朝宋置扶風郡,在今湖北穀城東。三、南齊置扶風郡,在四川境。四、後魏置扶風郡,在安徽境。(㊣井、戎、法、祈、秉、馬、侵、班、莽、惠、萬、祿、綠、僑、輔、魯、縣、竇。◎丘、宋、邱、芮、耿、蟜、蘇。)
杜陵:一、古杜伯之國,漢置為杜陵縣,故城在今陝西長安東南。二、秦置杜縣,漢改名杜陵,晉改杜城,故城在今陜西西安東南。三、南朝梁置杜陵縣,隋廢,唐復名杜陵縣,在廣東陽江西。(◎馮。)
汶陽:一、漢置汶陽縣,在山東寧陽東北,晉置汶陽郡,故治在今湖北遠安北。二、隋置汶陽縣,後改名博城,在山東泰安東南。三、隋置汶陽縣,在山東曲阜。(㊣履。)
延陵:一、春秋吳有延陵邑,季札受封延陵,在今江蘇武進地,一云江蘇常州。二、晉置延陵縣,在今江蘇丹陽南三十五里;隋遷治丹徒,唐遷還故治。三、西魏置延陵縣,故城在陝西綏德東南。(㊣吳、龔。)
延安:北魏置東夏州,西魏改延州。隋置延安郡,治膚施,今陝西延安東北。(㊣郅、蛭。)
汲郡:一、晉置汲郡,不久廢,治汲縣,轄境相當今河南新鄉、汲縣、輝縣、荻嘉、修武等地區。隋改衛州,宋稱衛州汲郡。二、隋置汲郡,在今河南濬縣西南。(㊣不、冶、育、重、背、胙、拳、兼、飛、彪、棘、鴻、蘧、勸、變、公叔、公明、五鹿、仲叔。◎王、溫、張。)
汾陽:一、漢置汾陽縣,在山西陽曲西北,一云在今山西靜樂東。二、晉置汾陽縣,在山西榮河北。三、後魏置汾陽縣,在山西河津縣地。四、或通稱汾水之地。(◎靳。)
宋城:秦置雎陽縣,隋改宋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黎。)
八劃
京兆:一、漢置京兆尹,三國魏改尹為守,後為秦國;又為京兆國,晉置京兆郡,有今陝西長安以東至華縣之地,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後改為京兆郡;唐初復名雍州,後亦名為京兆郡,後再改京兆府,故治在今長安西北;一云漢置京兆郡,亦稱京兆尹,治長安,故城在今陜西西安西北,轄境約當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地區。二、晉置京兆郡,即今湖北襄陽東北。三、南齊置京兆郡,當陝西南鄭之地。(㊣太、戶、史、牙、全、米、羊、式、車、宋、杜、扶、別、冷、尚、於、府、制、段、幽、計、皇、韋、候、泰、浦、晁、訓、倫、脂、家、郜、倩、造、商、康、扈、船、患、授、厥、舒、雍、絮、節、嗇、壽、樗、黎、摯、質、緯、濁、歸、曠、譙、繞、識、纏、鄧、夔、皇甫、息夫、華陽、提彌、鉤弋、達奚、路中、壺丘、壤駟。◎王、金、郝、馮、滑、龐、將閭。)
始平:一、晉分扶風郡置始平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陜西興平東南,轄境相當今陜西咸陽市、戶縣以西、寶雞、興平以南、秦嶺以北等地。後魏廢,故治陝西興平東南十里。二、晉置始平郡、故治在今湖北均縣北,後周改豐州。三、南朝宋置始平郡,即今陝西南鄭地。四、南齊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北周改安城,故治在四川三台西北。五、後魏置始平郡,在今陝西境。(㊣紆、馮、龐。)
始興:三國吳置始興郡,南朝宋改廣興,齊恢復故名,隋廢,唐復置,後又廢去,故治在今廣東曲江。(㊣五、麥、陰。)
定襄:一、漢置定襄郡,今山西右玉以北至綏遠道,及蒙古喀爾喀右翼四子部之地,治成樂,即今綏遠林格爾縣,一云成樂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轄境相當今內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清水河可一帶。東漢遷治善無;在右玉縣南,靈帝末廢。二、隋置定襄郡,唐廢去,故治在今山西平魯西北。三、本忻州地,唐置定襄都,旋再為忻州,宋名忻州定襄郡,金廢,故治在山西忻縣。(㊣執失。)
宜春:隋改袁州為宜春郡,故治在今江西宜春,唐一度名袁州,後復名宜春郡。(◎彭。)
房陵:漢置郡,治房陵,三國改為新城,故城在今湖北房縣。隋置房州,又改房陵郡,治竹山,轄境相當今湖北房縣竹山、保康、竹溪等地區。。(◎黃。)
松陽:東漢置松陽縣,故城在今浙江松陽縣西二十里,唐遷今治。(㊣勞、豐。◎賴、瞿。)
河中:一、秦漢河東郡,唐改蒲州,有改河中府,故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轄境相當今山西西南龍門山以南、稷山、遠城、芮城以西、及陜西大荔等地區。二、唐置河中府,地當在汾河、黃河之中,因名,明改蒲州府,故治即今山西永濟縣。(㊣芸。)
河內:一、漢置河內郡,治懷縣,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候鐵路以東地區。二、晉遷治野王,即今沁陽縣治,宋以後廢。(㊣山、平、共、長、南、苟、荀、茹、新、慶、穆、藥、懷、南門、南宮、淳于。◎古、安、受、張、陸、常、畢、尋、練、隨、橄。)
河西:一、唐置河西縣,在今雲南蒙自。二、唐置河西縣,在今四川原敘州府境。三、元置河西縣,在雲南昆陽縣河西鄉。四、一說後魏置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臨汾地,北周廢。五、又一說河西是泛指黃河以西之地,今陝、甘兩省及綏遠鄂爾都斯、寧夏額濟納、阿拉善等旗屬之。(㊣允、本、好、折、邸、姍、乾、理、啜、滇、愛、睦、頌、臨、監、謙、谷渾、述律、相里、烏孫、蒲察。◎斟尋。)
河東:一、秦昭襄二十一年公元前二八六年置河東郡。二、秦置河東郡,有山西西南隅之隰、汾西、沁源諸縣以南;安澤、沁水以西之地。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以北。晉遷治蒲板,在今山西永濟東南。隋廢而復置,遷今永濟縣治,唐改河中府;一云治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比西、霍山以南地區。三、東晉置河東郡,在湖北松滋西。四、唐置河東道,今山西之地、治河中。(㊣士、弋、伯、呂、匠、帙、固、胤、柳、奐、茀、故、苻、宮、展、狸、帶、赦、啖、善、智、舜、堵、雄、堪、康、裴、蛾、滿、蒲、實、暴、駒、衛、廚、豫、薛、鞮、聶、儲、餽、壘、攜、蟻、藝、糴、獻、羊舌、匠麗、屠岸、虢射。◎王、赤、宗、俞、耿、盈、義、貍、裴、霍、嬴、續。)
河南:一、漢改秦三川郡為河南郡,約有今河南北部黃河西岸地,治洛陽,故城在今洛陽縣東北四十(一說三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黃何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泊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頂地區。隋、唐時遷治河南縣,並遷洛陽於郭下,同為郡治,即今洛陽,唐稱河南府。二、東晉置河南郡,在湖北襄陽之北。三、南朝宋置河南郡,在河南新野東北,兼置河南縣為郡治。四、唐置河南道,在河南、山東黃河以南,江蘇、安徽淮水以北之地。(㊣于、山、凡、夫、方、介、友、元、丘、仍、弁、亙、亥、字、老、衣、向、宇、妁、奇、門、泥、阿、利、表、折、住、忌、夾、兌、邱、念、兒、巷、俟、食、柱、寇、姥、娀、骨、校、狼、務、荀、耆、涉、毫、挈、犀、逗、副、液、陸、疏、脫、尋、偉、統、普、雲、渾、堵、亶、詭、暢、稚、嵩、維、說、僕、褚、綦、對、輦、曇、戰、編、樹、器、憲、薔、穆、騏、嬰、谿、輿、薰、蘆、靈、顯、司馬、有娥、仲長、赤松、叔服、長桑、陵陽、聞人。◎乙、卜、王、朱、伊、羽、宋、延、辰、車、征、周、屈、明、苟、高、梁、祝、率、菇、庫、陳、宿、扈、理、嵇、萬、路、甄、賀、綿、潘、劉、鮑、閻、器、賴、簫、蹶、竇、辰州、長勺、屈突、辟歷辰。)
河朔:泛指責河以北地區。(㊣逮。)
河間:一、西漢文帝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於故趙地置河間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公元九十一年復為河間郡。二、漢有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獻縣,後魏初置河間郡,故治在今河北河間西南三十五里,隋並置河間縣,為郡治。三、南朝宋置河間郡,在今山東境。(㊣玄、邢、俞、畢、章、凌、淩、清、稅、欽、詹、糗。◎尹、王、沐、馮、劉、郁、鄚、濡。)
沛國(沛郡):一、漢置沛郡,治於相縣,故城在今安徽雎溪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江西沛縣、豐縣等地區。二、東漢為沛國。故治在今安徽宿縣西北,東晉遷治蕭,在今江蘇簫縣西北,北齊廢去。(㊣朱、虖、舞、審。◎周、武、張、赧、薛、華、劉。)
東平:一、漢東平國地,治無鹽,故城在今山東東平東二十里,晉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十五里,南朝宋為東平郡,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寧、汶上、東平等縣地。後還治無鹽,北齊廢,唐遷鄲州來治,改名東平郡。二、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在今山東泰安東南,隋廢。三、後魏置東平郡,故治在今山東范縣東南。四、隋置東平郡,在今東鄲城縣東。五、遼置東平郡,在今遼寧遼陽。(㊣沐、花、原、娥、宿、鄆、戢、魴、大叔。◎王、呂、康、畢、萇、劉、姑布。)
東吳:三國吳因處江東,亦稱東吳,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專指舊蘇州一府。今江蘇吳縣,舊亦稱稱東吳。(㊣學。)
東海:一、漢置東海郡,楚、漢之際稱郯郡,治郯,故城在今山東郯城北。南齊移治漣口,即今江蘇原漣水,轄境相當今山東費縣、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庄、江蘇邳縣以東、宿遷以北地區。二、東魏改為海州,旋又改東海郡,唐復名海州,天寶初亦名東海郡,後再稱海州。三、晉置東海郡,在今江蘇常熟北。三、隋置東海郡,即今江蘇東海縣治。(㊣后、竺、郈、茅、後、恆、徐、浮、留、戚、萊、復、減、閒、僂、臧、諄、髮、麋、翼、瀛、青陽、惠叔。◎于、王、何、昌、、莊、陳、鮑、鵠、關。)
東莞:一、三國魏置東莞郡,在山東沂水縣西北,郡不久廢去。二、晉改漢城陽郡為東莞郡,治莒城,今山東莒縣,後改名東安,轄境相當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地區。三、梁置東莞郡,在江蘇寶應西南,隋廢郡。(㊣竹、松、從、貿、遇、凡闆、投壺。◎沙、徐、孫、藍。)
東越:秦、漢時稱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為東越。漢有東越國,約有今浙江東部、南部及福建東南部之地。(㊣徭、甄。)
東陽:一、三國吳置東陽郡,治常山,即今浙江金華,南朝陳改金華。二、南齊置東陽郡,今名東陽鎮,在四川巴縣。(㊣官、苗、習、端、樓。◎哀、官、斯、路。)
柬道:待查(㊣佗。)
東魯: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兗州等地。一云說周領有魯國,它的疆城最大時,自今山東滋陽東南至於江蘇沛縣、安徽泗縣一帶,後人以濟南、泰安、兗州諸府為東魯地。(㊣孔、有、忖、坑、述、厚、兗、便、卹、恤、洙、若、陘、猗、庶、曾、紫、閔、禽、微、運、緒、稷、蕢、聲、濮、孺、顏、驛、子家、公儀、端木、漆雕、樂正◎立。)
東郡:一、秦王五年公元前二四二年置東郡。二、秦取魏地置東郡,治濮陽,故城在今河南濮陽西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東阿以西,山東鄆城、河南范縣以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河南濮陽以南地區。二、清直隸大名府及山東京昌府、長清縣以西都是。(㊣兗、稷。◎成、宣。)
東國:待查。(㊣公良。)
東萊:漢置東萊郡,有山東原登、萊二府地,治掖縣,即今山東掖縣治,東漢遷治黃。在今山東黃縣東南,三國魏還治掖,南朝宋治曲成,在今掖縣東北六十里。(㊣大、呂、治、掖、蹤。◎王。)
武功:一、東漢置武功縣,故城在今陝西鄒郿縣四十里,一云在陜西武功西。二、後魏於美陽縣置武功郡,北周廢郡,改美陽置武功縣,金改武亭,元復名武功,清屬陝西乾州。(㊣殳、蘇。◎台。)
武昌:一、三國吳置武昌郡,治武昌,曾改名江夏,轄境相當今湖北長江以南、嘉魚、咸寧、通山等地以東和江西九江、瑞昌等地區,隋廢。二、後魏置武昌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山西孝義西。(㊣鄂◎史。)
武威:一、漢置武威都,今甘肅原涼州府地,治姑臧,即今武威,唐時郡撤廢。二、漢置武威郡,治武威,故城在今甘肅民勤東北,轄境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石、安、索、牒、賈。◎段、張、廖、論。)
武都:一、漢置武都郡,,治武都,轄境相當今甘肅武都、成縣、徽縣、西和、兩當、康縣及陜西鳳縣、略陽等地。二、漢置武都郡,統今甘肅之武都、文、成、徽及陝西寧強等縣地,治武都,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八十里,東漢遷下辨,在今成縣西三十里。三、後魏置武都郡,治石門,唐以後廢,故治在今甘肅武都西北。四、南朝宋寄置武都郡,頜有武都縣,齊時裁撤,後復置南武都縣,後又廢,故治在今四川綿竹西北。五、南朝宋置武都郡,今陝西南鄭地。六、後魏置武都郡,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寶鵝東五十里。(㊣興、釁。)
武陵:一、漢置武陵郡,治義陵,在今湖南漵浦南三里,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區。東漢遷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隋初廢,旋仍名武陵郡,後又名朗州;宋名朗州武陵郡,不久廢去。二、南朝梁置齊郡,東魏改名武陵郡,隋初廢,故城在今江蘇贛榆南。(㊣冉、州、郟、華、蒼、龍、澧、顏、龔。◎卜、伍、倉、略。)
武陽:一、漢置縣,故城在今四穿彭山東。南朝梁改見犍為。二、魏州地,隋置武陽郡,唐復為魏州,故治在河北大名東。三、又東漢有武陽侯國,南朝宋改武陽縣、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七十里。(㊣勞、會、賢。)
武漢:或指今湖北之武昌、漢口、漢陽而言。即所謂武漢三鎮。(㊣磋。)
武成:一、東漢置武成縣,故治在今山西平魯西北。二、北齊改漢信成縣曰武成縣,在今河北清河縣西比。(◎孟。)
武邑:漢置武邑縣,晉於此置武邑郡,即今河北武邑。後魏移治武強,高齊時裁撤、清屬直隸冀州。(◎蘇。)
武川:北魏六鎮之一,股址在今古蒙古武川西南。(◎)
武溪:一名武水,源出湖南乾城西武山,流經東南,金沱江入沅水。(◎)
金山:一、北涼置金山郡,魏裁撤,北周又置金山縣,旋廢,故治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二、隋置金山郡,不久改名州,即今四川陽。(㊣契苾、高車。)
金城:一、漢置金城郡,今甘肅原蘭州、西寧二府地,治允吾,在今甘肅皋蘭縣西北黃河北岸,一云允吾故城在今甘肅永靖西北,轄境相當今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湖以東地區,後改蘭州。隋改置蘭州。旋復舊名,唐復名蘭州,改金城郡,宋名蘭州金城郡。二、南朝宋置金城郡,並置縣,南齊仍舊,今陝西南鄭地。三、後魏置金城郡,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漢陰西。(㊣乞。◎王、趙、邊。)
金源:遼置金源縣,金仍舊,明廢,故治在熱河喀喇沁右翼界,一云金源縣故城在今遼寧朝陽西北。(◎朮虎、溫迪罕。)
青州:一、古九州有青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山東德州以東、馬頰河以南、濟南、萊陽以北及以東。東漢置臨淄,故城在淄傅市臨淄北。東晉治東陽城,故城在今山東益都。二、趙置青州,治廣固,在今山東益都西北八里。三、前燕置青州,治樂陵,在今山東樂陵西南三十里,後還治廣固,前秦仍舊。四、後燕置青州,治歷城,今山東歷城縣治,後寄治新城,在今熱河凌源境。五、南燕置青州,治東萊,今山東掖縣治。六、南齊置青州;治朐山,今江蘇東海縣治,旋廢。(◎漆。)
昌平:一、秦(一云漢)置昌平縣,故城在今河北昌平東南。二、晉置昌平縣,當在廣西原南寧府境。(㊣毋。◎孟。)
昌黎:一、三國魏置昌黎郡,兼治昌黎縣,即今熱河凌源縣治,一云治昌黎,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轄境相當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二、後魏置昌黎郡,北齊仍舊,故治在徐水縣西二十五里,隋遷今易縣治,改為上谷郡。(㊣悅、屈突。)
長安:一、漢置長安縣,故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漢高祖自櫟陽徙長安,即此。隋遷龍骨川,即今治。二、南齊置長安縣,當在四川君山縣地。三、後魏置長安縣,當在河南境。四、遼置長安縣,金史作長興,元裁撤,在內蒙喀喇泌右翼,即熱河平泉縣地。(㊣炭◎栗、、赧。)
長沙:一、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置長沙郡。二、秦置長沙郡,治臨湘,即今湖南長沙市,轄境相當今湖南東、南部,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漢為長沙國,晉於郡置湘州,南朝宋為長沙國,再置湘州,齊以後為長沙郡,即今湖南長沙。隋平陳廢郡,改州名潭州、後改州為長沙郡,唐復名潭州,又名長沙郡。(㊣由、模、橘。◎王、劉、羅。)
長葛:隋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常葛北。(㊣哈。)
長樂:一、晉置長樂國,後魏為郡,隋改信都郡,故治在今河北冀縣。二、唐改福州置長樂郡,不久再為福州,五代時王閩升為長樂府,宋名福州長樂郡,又升為福安府,即今福建閩侯。(㊣蓬◎馮。)
邰陽:郃為古國,元置縣,在今陝西合陽。(㊣支、鳳、軒轅。)
宛丘(宛邱):漢於古陳國地置陳縣,北齊遷項縣於此,隋改為宛丘、明裁撤,即今河南淮陽縣治(㊣洩、悉、媧。)
邯鄲:一、秦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置邯鄲郡。二、奏置邯鄲郡,治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泜河以南,淦陽河上游,河南內黃、浚縣、山東館陶等地區。(㊣嫪、樛。)
邵陽:唐置年梁州,後改邵州,又改名邵陽郡,治寶慶,即今湖南邵陽。(㊣)
昆明:元置縣,即今雲南昆明。(㊣)
姑臧:漢置姑臧縣,北拐為林中,故治在今甘肅武為。
九劃
信都:本廣川國地,漢置信都郡,即今河北冀縣,轄境相當今、河北冀縣、深縣武邑、棗強、衡水、南宮、景縣、及山東德州一部份。(㊣邳、耨。)
括蒼:隋置括蒼縣,故城在今浙江麗水東南,唐改名麗水。(㊣舍、庫。)
括陽:當在括州之南,故地或在浙江麗水東之括蒼山之南。(㊣公。)
宣平:一、唐置麗水縣,明析置宣平縣,故城在今浙江武義境。二、金以大新鎮置宣平縣,元遷治辛南莊,明廢,故城在今河北懷安東北。(㊣賁。)
宣城:晉置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轄境相當安徽宣城、廣德、幫平、石台等地區。隋廢郡,改宣州,旋再名宣城郡,唐一度恢復名叫宣州,不久又復舊,後又為宣州。(㊣裨。◎史、洪。)
洛陽:一、秦置洛陽縣,漢改雒陽,三國復為洛陽,即今河南洛陽。二、晉置洛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洛陽東北二十里,即漢時河南郡治,隋時西移十八里,仍名洛陽縣。三、南朝宋置洛陽縣,當在湖北境,四、後魏置洛陽縣,當在安徽境。(㊣劇、錡。◎吉、蘇。)
洛寧:西魏置北宜陽縣,後改曰熊耳,隋改名永寧,民國改洛寧。(◎)
郃陽:漢置郃陽縣,隋遷今治,清屬陝西同州府。(◎骨。)
汧陽:一、唐改隴州置汧陽郡,旋再為隴州,宋名隴州汧陽郡,元廢,即今陝西隴縣治。三、北周以漢隃麋縣地置汧陽郡及縣,故城在今陝西隴縣南。(㊣非。)
相城:一、春秋時相地,故城在今河南鹿邑東。二、後魏置相州,今河南臨漳縣西,又秦置相縣,今安徽宿縣地(一云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十五里)。(㊣里。)
范陽:一、秦置范陽邑,故城在今河北定興西南。二、三國魏置范陽郡,治涿,即今河北涿縣。晉改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隋廢。三、唐置范陽郡,治薊,即今北河大興縣治。(㊣苑、祖、經、鄒、厲、盧、燕、簡、騶。◎張、牽、湯、騰。)
南平:一、三國吳置南郡,晉改南平郡,初治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鄉北,後遷治江安,今湖北公安東北,南齊遷治孱陵,今公安縣南,陳還治作唐,隋廢去。二、南齊置南平郡,當在四川境。三、唐改渝州置南平郡,旋復舊,宋名渝州南平郡,改名恭州,升重慶府,即四川巴縣。(◎車。)
南安:一、東漢置南安郡,有今甘肅隴西、通渭、會寧、西和諸縣地,治獂道,故城在今隴西縣東北渭水北,隋廢去。二、南朝宋置南安郡,即今四川劍閣縣治。三、陳置南安郡,隋廢去,即今福建南安縣治。四、後魏置郢州,改南中府,東魏改置南安郡,北周廢郡,故城在河南葉縣南。(㊣威、既、旅、蛇、單、鮮、斂。◎林、姚、家、龐。)
南昌:一、漢置南昌縣,在今江西南昌東境。二、南朝梁置,故治在廣西博白縣南。三、五代南唐置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巨、余、佘、呼、幸、昕、咼、剡、敏、喻、辜、漆、諶。◎涂、鄔、熊。)
南宮:秦(一云漢)置南宮縣,故城在今河北南宮縣西北。(㊣菴。)
南海:秦置南海郡,廣東原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原平樂東境、梧州府東南境都是它的轄地,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轄境相當今廣東翁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等地區。漢也置郡在此,隋唐時期,時廢時置,宋名廣州南海郡,元廢。(㊣招、洗、禺、斟、藹。◎涳。)
南康:晉置南康郡,治雲都,在今江西雲都東北,東晉移治贛,即今贛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西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等地區。唐廢置不一,宋名虔州南康郡,元廢。(㊣融、鬻。◎哀、賴。)
南陵:一、漢置南陵縣,故城在今陜西長安東南。二、南朝梁以晉南陵戌置南陵郡及縣,南朝陳兼置北江州,隋州、郡全撤。故城在今安徽繁昌西北。(㊣陵。)
南陽:一、秦昭襄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七二年置南陽郡。二、秦置南陽郡,在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地,漢治宛,即河南南陽,轄境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並山、鄖縣間等地區。晉為南陽國,南朝宋仍名南陽郡,隋廢郡,旋復置,遷治穰縣,在今河南鄧縣東南,金廢去。三、南齊置南陽郡,當在四川境。四、南朝梁置南陽郡,西魏改山都郡,北周廢,故城在今湖北轂城西南。五、西魏以南朝梁北隨郡,改名南陽郡,隋廢,故治在今湖北隨縣北八十里。(㊣仇、白、百、來、岑、求、延、宗、軍、洼、姬、終、陰、登、曼、隆、葉、資、瞿、鄧、綾、樂、憂、滕、厲、鄾。◎井、杜、扁、卓、張、率、趙、劉、韓、麋、攀、龐。)
南越:亦作南粵,今廣東、廣西等兩廣之地,秦始皇取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後為趙佗所佔據(㊣皎、涳、湧、植。◎化。)
南國:南朝宋置南國縣,今四川南部縣治。(㊣有。)
南郡:一、秦昭襄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置南郡。二、秦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春、為、勒、翠、闉。◎初。)
建平:三國吳置建平郡,故治在今四川巫山縣,隋廢。二、南齊改建寧郡置平郡,梁末廢,故治今雲南曲靖西南。三、後魏置建平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山西孝義西。(㊣笪。)
建安:一、三國吳置建安郡,治建安,即今福建建甌縣,轄境相當今福建省。隋廢,唐復置,宋改建寧府,即今福建建甌。二、南齊置建安左郡,當在湖北境。三、南齊置建安郡,當在湖北境。四、後魏置建安郡,故治在今山西祁縣東。五、後魏置建安郡,今山西崞縣地。(㊣矢、閩、練。)
建康:秦漢秣陵縣地,三國吳權移都秣陵,改稱建業。晉改建康,故城在今江蘇江寧南。(㊣)
建寧:三國蜀置建寧郡,治味縣,故城在今雲南曲清,轄境相當今福建省。(㊣)
城陽:一、漢初置城陽郡,後為城陽國,治莒,東漢復為郡,今山東莒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筥縣、沂南和蒙陰東部地區。晉改為東莞郡。二、後魏置城陽郡,並置縣,隋並廢郡、縣,在今河南沁陽南。(㊣夷、猛。)
咸陽:一、秦置咸陽縣,故城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里。二、古秦地,今陜西長安縣東之渭城舊城。三、苻秦置咸陽郡,隋廢,即今恢西涇陽縣治。(㊣改、斛。)
苑川:一、西奏置苑川郡,故城在甘肅榆中縣東北。二、後秦置苑川縣,在陝西寶雞東。(㊣洩。)
洹水:北周置洹水縣,故城在今河北大名西。(㊣)
十劃
晉昌:一、晉置晉昌郡,南朝宋撤廢,齊再置,西魏改名魏昌,治長樂,即今陝西石泉,轄境相當今陝西石泉、紫陽和湖北竹溪等地區。二、晉置晉昌郡,北周改為永興郡,隋廢,故城在今甘肅安西東。三、東晉置晉昌郡,南朝宋改名新興郡,隋廢去,故治在今湖北竹谿西。四、後魏置晉昌郡,西魏廢,故治在今陝西洋縣東。(㊣乜。)
晉陵:晉置毘陵郡,旋改晉陵郡,治丹徒,故城在今江蘇鎮江東南丹徒鎮,東晉移治京口,即今鎮江,後移治晉陵,即今常州,轄境相當今江蘇鎮江、長州、無錫、丹陽、金壇、江陰、武進等地區。隋又改毘陵郡,唐、宋均為常州毘陵郡,治晉陵縣,即今江蘇武進地。(㊣英、稻。◎茅。)
晉陽:一、古唐國地,漢置晉陽縣,故城在今山西太原。二、秦置晉陽縣,漢依故,故城在今山西太原縣治。(㊣匡、吞、虎、唐、研、參、景、越、嘉、僚、管、絺、儀、纍。◎景。)
桂林:一、秦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廣西桂平西南,轄境相當今廣西都陽山以東、九萬大山以南及廣東肇慶部份地區。二、秦置桂林郡,即民初廣西桂林、蒼梧二道,及柳江道東部之地。三、三國吳置桂林郡,今廣西象縣地。四、晉置桂林郡,南朝宋廢,故治在今廣西馬平縣東南。五、南朝宋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廣西武宣西南。(㊣奉。)
桂陽:漢置桂陽郡,治郴縣,即今湖南郴州市,轄境相當今湖南耒陽以南的耒水、春陵水流域、北至米水入湘處、南至廣東英德等地區。隋置柳州,旋再為桂陽郡;唐仍置柳州,宋名柳州桂陽郡,元廢去,故治在湖南耒陽縣治。(㊣區。)
殷陽:一、或即殷城縣,漢期思縣地,隋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商城西。二、或即後魏置殷州;高齊改為趙州,不久撤廢,故治在今河北隆平東。(㊣天。)
泰山:一、漢置博陽郡後改泰山郡,治博,故城在今山東泰安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淄博、長清以南、肥城以東、寧陽、平邑以北、沂源、蒙陰以西等地區。後遷治奉高,在今泰安東北十七里,後魏治鉅平,在今泰安西南,北齊改名東平,治博,隋廢去。二、南齊置泰山郡,當在江蘇境。(㊣羊、荏、捷、澹臺。◎周、鮑。)
浚儀(浚陽):一、秦以戰國魏大梁置浚儀縣,故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隋遷置,在今縣北三十里,唐遷今開封縣治,宋改祥符,民國改開封。二、晉置浚儀縣,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壽縣西南。三、漢城父縣,南朝宋改名浚儀縣,隋復名城父,故城在今安徽亳縣東南。四、浚陽當指浚水之南地區,在河南開封北。(㊣芒、喬、橋。)
海西:一、漢置海西縣,故城在今江蘇東海南。二、東魏置海西郡,隋裁撤,故城在江蘇漣水縣北。(㊣酇。)
海陵:晉置海陵郡,治海陵,即今江蘇泰州市。南朝宋遷治建陵,在泰縣東北七十里,梁遷還舊治,隋廢。(㊣洋。)
海南:或即一般指海南省。(㊣溒。)
酒泉:漢開匈奴地置酒泉郡,治福祿,即今甘肅酒泉,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以東、高台以西等地區。(㊣肅、鄰、論、頻。)
真定:漢初置東垣縣,後改名真定,後置真定國,治真定,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石家庄、高城、正定等地區。即今河北正定。(㊣邯。)
真臘:七至十七世紀中南半島吉篾王國,即今柬埔寨(一云高棉)。(㊣剎。)
陝郡:後魏避諱,改漢弘農郡為恆農郡,置陝州,旋廢,北周復置,隋時州、郡並廢,旋復置弘農郡,唐復名陝州,後改陝郡,治陜縣,轄境相當今河南三門峽市、陜縣、洛寧、澠池、靈寶及山西平陸、芮城、遠城東北等地區。不久又復為州,即今河南陝縣地。(㊣曲。)
馬邑:隋置代郡,後改名為馬邑,唐復為朔州,又名為馬邑,後來再為朔州,即今之山西朔縣,轄境當在今山西寧武、恒山以北、黑駝山、洪濤山、左雲以東地區。(◎苑。)
馬嶺:一、奏置馬嶺縣,後漢廢,隋復置,五代時廢去,故城在今甘肅環縣南一百二十里,今為馬嶺鎮。二、唐改隋馬度縣為馬嶺縣,又改為義山縣,故治在今廣西貴縣西北。(㊣繡。)
高平:一、漢置高平縣,北周改為平高,即今甘肅固原縣治。二、晉高平國,南朝宋置高平郡,治昌邑,故城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今山東獨山湖、金鄉、巨野、鄒縣之間地,後移治高平,即今山東鄒縣西南,一云高平故城在今山東誨山西北。三、南齊置高平郡,今江蘇淮陰地。四、南朝梁置高平郡,東魏廢,故城在今安徽於盱眙北。五、後魏置高都郡,北周改高平郡,隋、唐時或稱澤州,或稱高平郡,宋稱澤州高平郡,金廢,故城在山西晉城東北。(㊣巴、汛、范、過、檀、瞿、穰、公左。◎王、徐、郗、張、曹、薛。)
高昌:一、晉置高昌郡,治高昌,轄境相當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東部哈拉和卓以東一帶等地區,北魏改為國,唐滅之,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二、後魏置高昌郡,當在河南原南陽府境。(㊣混。)
高唐:一、漢置高唐縣,故城在今山東禹城西南。二、後魏置高唐縣,唐改崇武,尋復故,元置高唐州,明清時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即今山東高唐縣治。(㊣用。)
高堂:或即高堂縣。(◎劉。)
高密:一、南朝宋置高密郡,治桑犢城,故城在山東淮坊東。二、漢置高密縣,故城在今山東高密西南。(㊣己、莒、類。◎劉。)
高陽:一、古國名,少昊封顓頊於高陽,故址在今河南杞縣西。二、東漢置高陽郡,治高陽,後治博陸,故城在今河北盞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陽、蠡縣等地區;一云漢置高陽縣,故城在今河北高陽東廿五里。三、晉置高陽郡,今河北蠡縣、安肅、博野等縣屬之。四、南朝宋寄置高陽郡,領有五縣,以高陽縣為郡治,北齊廢郡,隋廢縣,故城在今山東臨淄西北三十里。(㊣青、耿、豹、許、慈、獨、公孫、仲孫、軒轅、獨孤。◎余、紀、齊、。)
高要:漢置高要縣,南朝梁置高要郡,治高要,即今廣東肇慶。㊣)
荊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湖北、湖南兩省,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份。(㊣)
荊南:一、唐地方鎮名,治荊州,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轄境相當今湖北石首、江陵以西、四川塾江、豐都以東、湖南洞庭湖以西等地區。二、即南平,五代十國之一,亦稱荊南,有今湖北原荊州府地。(㊣瞞、蠻。)
朔方:一、漢置朔方郡,即內蒙古鄂爾多斯地,今綏遠南境地,故城在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內;一云朔方郡,治朔方,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轄境相當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及後套等地區。二、後魏置朔方郡,北周廢,故治在今陝西清澗縣西。三、隋以夏州改置朔方郡,唐再為夏州,故治在陝西橫山縣西。(㊣禾、赫。)
牂牁:西漢置牂牁郡,治故且蘭,故城在今貴州西北,轄境相當今貴州大部份、廣西西北部、雲南東部等地區。(㊣)
十一劃
梓潼:三國蜀置梓潼郡,治梓潼,轄境相當今四川江油以東、綿陽以北廣元以西、陜西寧強、四穿青州以南等地區。(㊣)
商山:山名,在陝西商縣東南,或稱商嶺、商谷、商、地肺山。(㊣角、綺、角里、綺里。)
商于:戰國時秦地,故地在今河南浙川西。(㊣)
堂邑:一、漢置堂邑縣,晉置堂邑郡,故城在今江蘇六合北。二、隋置堂邑縣,故城在今山東堂邑西十里。(◎王。)
崇仁:一、隋併新建、巴山、西寧三縣置崇仁縣,及今江西崇仁。二、唐置崇仁縣,不久廢去,故治在今廣西荔浦西南。(◎鄔。)
常山:漢置恆山郡,後改常山郡,治元氏,轄境相當今河北唐河以南、京廣線以西、內丘以北。西晉遷治真定,故城在河北真定南。後魏遷治漢九門故縣,在今河北正定西南十八里,隋廢。(㊣屯、代、將、貴。)
張掖:漢置張掖郡,治樂(左加部首角。)得,故城在今甘肅張掖西北,轄境相當今甘肅永昌以西、高台以東地區。後魏置張掖軍,又改為郡,西魏改名甘州,北周復置張掖郡。(㊣烏、乘馬。)
竟陵:一、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即今湖北鍾祥,轄境相當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概沔陽等地區。西魏改郢州,北周名石城郡,隋仍為竟陵郡、郢州,即今湖北鍾祥縣治。二、南齊置竟陵郡,梁末廢,故治在今湖北天門縣西北。(◎劉。)
梁國(梁郡):一、周封秦仲少子康於梁國,即夏陽梁山,春秋時為秦所滅,今陝西韓城南有古少梁城,為其都。二、漢改碭郡為梁國,治睢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轄境相當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安徽碭山等地區。後魏改梁郡,隋廢郡,置宋州,旋復舊,唐復名宋州,故治在今河商丘的縣南。三、南朝宋置梁郡,治下邑,即今安徽碭山,一云江蘇碭山縣東。四、南齊置梁郡,今安徽壽縣治,後魏遷今壽縣東南三里,隋廢。五、後魏梁郡,當在河南潢川縣境。六、陳改東魏平梁郡為梁郡,隋廢,故治在今安徽合肥東北。(㊣岸、墨、橋、西門。◎張、盛、喬、葛、賓、談、劉。)
涿郡:一、漢置涿郡,治涿縣,轄境相當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縣以東、安平以北霸縣以西等地區。二、三國魏改為范陽郡,即今河北涿縣治。後魏置燕郡,隋廢,不久改為涿郡,故治在今河北大興西南。(㊣作、伶、蚩。◎簡。)
涿鹿:漢置涿鹿縣,故城在今河北涿鹿。(㊣)
淮南:一、漢置淮南郡,後改南梁郡,治壽春,故城在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以北、塘河以東、鳳陽以西等地區。二、三國魏置淮南郡,晉改西梁郡,南朝宋復名淮南,不久再名南梁,隋名壽州,不久再為淮南郡,唐改壽州,即今安徽壽縣治。三、晉置淮南郡,隋廢,故治在今安徽當塗南三十八里。(㊣莉、梨、博、激、環、鐵。◎車。)
淮陽:一、秦置淮陽郡,治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二、晉置淮陽那,故城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周時改縣為淮陽,隋時郡廢,唐時縣廢,三、隋置陳州,改稱淮陽郡,故治即今河南淮陽縣。(◎江、彭。)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北齊廢,隋初又置,旋廢,故治在今江蘇淮陰東南。(㊣枚。)
清河:漢置清河郡,治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棗強、南宮各一部份,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個一部份之地。東漢為清河國,後魏復為郡,故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元廢。二、南朝宋置清河郡,治般陽城,後魏改東清河郡,北齊廢,即今山東淄川縣治。三、後魏置清河郡並置縣,故治在今河南商城東。(㊣及、貝、赤、汲、房、革、張、傅、隋、隨、賜。◎尚、崔、溫、檀、戴。)
略陽:一、三國魏置廣魏郡,晉改略陽,治臨渭,故治在今甘肅泰安東南八十里,西魏改置於秦安東北九十里;一云臨渭故城在今甘肅天水東北,轄境相當今甘肅靜寧、庄浪、張家川、清水等地以及天水泰安、通渭部份地區。北魏移治隴城,故城在今甘肅泰安東北隴城鎮。北周廢。二、南朝宋置略陽郡並置縣,今陝西南鄭地。三、南齊置略陽郡,當在四川境。(㊣坦。)
章武:後魏以晉章武國置章武郡,治東平野,即今河北大城,轄境相當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以東、滄州以北等地。隋廢,今河北大城縣治。(◎王。)
許昌:一、秦以春秋許國地置許縣,三國魏改稱許昌縣,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二、南朝宋置許昌縣,當在河南原南陽府境。三、南朝梁置許昌縣,隋改名清丘,故城在安徽阜陽東五十六里。四、後魏置許昌郡,當在安徽境。(㊣叢。)
陰山:一、唐置陰山州都督府,當在新疆境。二、唐置陰山縣,當在綏遠烏喇特境。(㊣賀拔。)
陳郡: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陳郡。二、秦置陳郡,治陳縣,即今河南淮陽,轄境相當今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拓域等地區。南朝宋遷治項縣,在今河南項城東北,北齊遷項縣於舊陳城,隋郡廢。三、後魏置陳郡,當在河南原汝寧府境。(◎何。)
陳留:一、漢置陳留郡,治陳留,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民權以西、開封以東、延津以南、禮縣以北地區。晉為陳留國,治小黃,在今陳留縣東北。南朝宋遷治倉垣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東魏後於浚儀置陳留郡,亦在今開封西北。隋廢郡,改設汴州。唐復名陳留郡,又改汴州,即今開封縣治。二、晉寄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壽縣南五十里。三、晉改譙郡置陳留郡,隋改亳州,後復為譙郡,即今安徽毫縣治。四、陳以南朝梁廣梁郡改名為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即今安徽廣德。五、南朝梁置陳留郡並置縣、隨廢郡,改縣名潁陽縣,故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六、後魏置陳留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占、伊、圭、阮、典、恪、虔、栩、假、圈、進、屠、援、敦、蜀、虞、、慮、鮭、雙、謝、有莘。◎王、周、茅、袁、時、富、陳、智、路、衛、邊、第八、璞陽。)
淄川:漢般陽縣,南朝宋置貝縣,隋改淄川縣,故城在今山東淄博。(㊣)
十二劃
博平:一、漢置博平縣,故城在今山東茌平縣,舊博平城。二、隋置博州;治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十五里,旋廢,唐復置,改名博平郡,旋又名博州,宋名博州博平郡,即今聊城。(㊣公冶、叔仲。)
博昌:漢置博昌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南。(㊣)
傅陵:晉置博陵國,後魏改為郡,治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班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區。隋廢。二、北周置博陵郡並置博陵、寧人二縣,隋初並廢,故治在今甘肅臨潭縣酋。三、隋置博陵郡,唐廢,今河北定縣治。(㊣邵、崔、鼓、濮陽。◎壽。)
彭城:一、西漢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徐州市,轄境相當今山東微山、江蘇徐州、銅山及沛縣、邳縣、安徽濉溪等一部份地區;後為彭城國。二、三國魏復為郡、金改武安州,即今江蘇銅山縣治。(㊣仁、玉、金、巢、鋅、劉、錢、還、轅、覽、籛、鱗、宗政。◎到、曹、袁、僖、朮甲、斜卯、唐括、粘葛。)
敦煌(燉煌):西漢置敦煌郡,治敦煌,故城在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等地區。唐一度陷於吐審、即今甘肅敦煌縣治。(㊣汜、洪、容、倉、掌、慕、慕容。◎宋、張。)
朝歌:一、古沫邑,夏帝乙所都,故城在今河南淇縣,後改衛縣。二、漢置朝歌縣,三國魏置朝歌郡,不久廢郡,故城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隋遷治,改為衛縣。三、南朝宋寄置朝歌縣,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安徽鳳陽。(㊣膠。)
渤海:一、西漢高帝時置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滄縣,及今河北河間以東至滄縣、北至安次縣,南至山東無棣等地;東漢遷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東北八里,轄境相當今河北河間以東、滄縣以西,南至無棣等地區。二、南朝宋寄置渤海郡,治臨濟城,後魏依舊,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接臨淄縣界。三、東魏遷置渤海郡,隋廢去,故城在今河北東光東二十里。四、隋置棣州,改滄州,又改為渤海郡,改治在今山東陽信南七里,唐再置棣州。(㊣刀、甘、同、杏、居、季、欣、封、扁、高、卿、須、訾、裘、蒿、暨、翼、薦、赫連、歐陽。◎石、汝、吳、凌、童、斯、詹、龍。)
雁門:一、秦王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置雁門郡。二、戰國趙置雁門郡,今山西原代州、寧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及北部,都是它的轄境。漢代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東漢遷治陰館,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一云雁門郡治善元,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南,轄境相當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桓山以西、內蒙古黃旗以南地區。四、三國魏移治廣武,在今代縣西二十五里,後魏遷置古上館城,即今代縣治,隋廢為代州,旋再置郡,金廢郡。(㊣口、之、文、仉、田、辛、吟、芝、幸、卑、品、牽、童、農、渠、解、餘、衡、薄、鯨、續、譴、斛律。◎曲、蛇、潛。)
雲賜:後魏置雲陽縣,北周置雲陽郡,隋廢,唐改縣名池陽,旋復舊,元廢,故城在今陝西涇陽北三十里。(◎植。)
渭陽:唐置渭陽縣,故治即今湖南鳳凰西南,接貴州界。或說渭水之北。(㊣且、起。)
番陽(鄱陽):奏置番陽縣,故城即今江西鄱陽縣。(㊣惲、敻、範。)
絳郡:一、漢置絳縣,故城在今山西侯馬東北。二、後魏置東雍州及南太平郡,治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絳西南二十里,不久改郡名征平,北周改名絳州,遷治玉璧,今山西稷山縣西南二十里。隋初廢郡,,遷絳州治正平,即今新絳,不久廢州改名絳郡,唐廢郡置絳州,亦名絳郡,宋名絳州絳郡,金升為晉安府,元初復名絳州,今為新絳縣。三、後魏以漢聞喜縣地置南絳郡及縣,治車箱城,今山西絳縣東南十里,西魏改為郡及降縣,隋廢郡,唐遷縣於今治。(㊣丕、光、先、臼、舟、孤、洛、恭、甥、舅、號、錫、豎、舊、騅、顧、鐸。)
華陰:唐改華州置太州,改華陰郡,不久再為華州,宋名華州華陰郡,金以後為華州。即今陝西華縣治。(◎郭、能、董、嚴、藺。)
華陽:一、南朝宋僑置華陽郡,治華陽,故城在今四川廣元東百十里,一云陝西勉縣西北,北魏改實土,轄境相當今陝西勉縣、寧強地區。二、後魏置華陽郡,治華陽縣,在今陝西沔陽東。(㊣弘。)
象郡:一、秦置象郡,今廣東原雷州、廉州、高州諸府,廣西原慶遠、太平及梧州府南境以至越南之地。一云象郡治象林,一雲治臨塵。二、陳置象郡,隋廢郡為縣,唐復置,宋廢,故治在今廣西雒容縣南。(㊣鼻。)
鄲城:春秋魯地,昭公居西鄲,宮、魯所爭為東鄲。北周時以蜀山湖南岸西鄲地置清澤縣,隋改清澤縣為鄲城縣,又改萬安縣,不久恢復故名,故城在今山東鄲城東十六里,金遷今治以避黃河決口。(㊣初。)
關封:周為鄭、杞二國地,戰國魏之都城,秦為三川郡地,漢置陳留郡,東魏於郡置梁州,北周改州名汴州,隋廢去,後再置汴州,唐五代梁建東都,升為開封府,後唐復名汴州,五代之晉、漢、周再建都於此,名東京開封府,北宋亦建都,也名東京開封府,金初名汴京,後改南京,元初名南京路,後改汴梁路,明稱開封府,清為河南省治,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南五十里。(㊣子、考、冷、絢、鉤、韶、緯、滕、謂。◎琮。)
陽平:三國魏置陽平郡,治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東,轄境相當今河北館陶、大名東部、山東冠縣、莘縣、朝城等地區。石趙遷治館陶,隋廢。二、東晉寄置陽平郡,故治在今安徽寶壁南。三、南朝宋置陽平郡,今山東汶上縣地。四、南齊置陽平郡,今江蘇准安地。五、後魏置陽平郡,當在安徽原鳳陽府境。(◎路。)
陽阿:漢置陽阿縣,後廢,故城在今山西陽(一云晉)城西北四十里。(㊣其。)
陽河:水名山西晉城西北,經陽城入沁水。
陽翟:秦置縣,故城在今河南禹縣。
陰山:山名,在內蒙古中部,東西走向。
馮翊:一、漢有左馮翊,東漢末置馮翊郡,治臨晉,即今陝西大荔縣,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後魏置華州及華山郡,西魏改州名同州,郡名武鄉,隋廢郡存州,不久改州為馮翊郡,唐復名同州,不久名馮翊郡,宋名同州馮翊郡,金以後為同州。二、南朝宋寄置馮翊郡,初治襄陽,後治鄀,梁廢鄀縣,故城在今湖北宜城東南。三、南朝宋置馮翊郡,今陝西南鄭地。四、後魏置馮翊郡,不久廢,即今陝西高陵縣治,五、後魏置馮翊郡,當在河南境。(㊣主、合、印、如、武、姞、姶、剛、益、魚、接、景、焦、游、登、雷、頡、蝮、憑、黨、主父、梁丘。◎吉、郭、寇、喬、嚴。)
舒城:一、春秋群舒地,隋置舒城縣,唐廢,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北。二、唐以漢龍舒縣改置舒城縣,今屬安徽。(㊣匽、偃。)
萊陽:漢置昌陽縣,五代唐改漢昌陽縣名萊陽,即今山東萊陽。(◎術。)
道東:據傳道東乃引用馬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黃帝第七十一代鄭康成)今去,吾道東矣。見後漢書。鄭姓楊梅鎮高山里有渡台祖鄭大模公之道東堂祖厝。(◎鄭。)
揚州:隋置州,治江都,即今揚州,轄境相當今江蘇揚州,泰州江都、高郵、寶應等地。(◎)
揚郡:北魏置越郡,隋置欒州,唐改為越州,治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邢台、沙河等地區。(◎)
十三劃
新山:漢侯國,故城即今山東莒縣,東漢廢。(㊣弭、稱。)
新平:一、東漢置新平郡,治漆縣,故城在今陜西彬縣,轄境相當今陜西彬縣、長武、永壽、甘肅涇川、靈台等縣地區。隋廢,唐置豳州,後改為邠,不久名新平郡,後又為邠州,即今陝西邠縣地。二、南朝宋置新平郡,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新平郡,當在河南境。(㊣附。)
新安:一、後魏置新安郡,故治在山西代縣西。二、三國吳置新都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西,轄境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江西婺源等地區。隋改遂安郡。三、南朝梁置新安郡,西魏改名新寧,隋廢,故治在今四川遠縣西南四十里。四、北周置中州,改新安郡,即今河南新安縣治,後廢,隋復置新安郡,唐廢。五、唐初置歙州,治黟,旋改新安郡,治休寧,又遷治歙,即今安徽歙縣治,唐改歙州,旋改新安郡;不久復為歙州。(㊣古、訛。◎聶。)
新城:一、三國魏置新城郡,南齊改南新城,隋復舊,後改房陵郡,故城在今湖北房縣,轄境相當今湖北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地區。二、南朝宋置新城郡,梁、陳時廢,即今四川三台,隋於此再置新城郡,改名梓州。三、後魏置新城郡,今河南潢川縣地。四、東魏置新城縣,在今河南洛陽南。(㊣域。)
新野:漢置新野縣,晉置新野郡,治新野,轄境相當今河南新野、鄭縣等。北周廢郡,改縣名棘陽,隋復名新野,唐廢。宋、金為新野鎮,在今河南新野南,元遷今治。(◎王、庾。)
新蔡:一、晉置新蔡郡,治新蔡,轄境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地區。北齊改廣寧郡,隋廢郡,改縣為廣寧,又改汝北,後復名新蔡,元廢,明復置,今河南新蔡地。二、南朝宋寄置新蔡郡,南齊名北新蔡郡,後魏仍為新蔡郡並置新蔡縣,北齊、北周俱廢郡,故城在今河南固始東。(㊣甫、酈、百里。◎王、冷、胡、道、魯、薛。)
新豐:一、漢置新豐縣,故城在陝西臨潼東,東漢末遷治零水側,自晉至北周,縣治常變更。二、南朝宋置新豐縣,一在湖北江陵;一在湖北原襄陽府境;一當在雲南境。三、南齊置新豐縣,西魏改名孔陽,隋廢去,故治在今湖北竹溪縣東南。四、南齊置新豐縣,隋改休吉,不久廢,故治在今廣東新豐東南。五、後魏置新豐縣,齊、周時廢,今後新豐集,在安徽宿縣北七十里。六、隋置新豐縣,唐廢,今河南槁城東南有新豐村。七、唐置新豐縣,當在雲南原曲靖府境。(㊣芳、彌、驪。)
新鄭:奉置新鄭縣,故城在河南新鄭北,晉廢、隋廢郡旋復。(㊣芳、彌、驪。)(㊣鄶◎茸。)
新淦:漢置新淦縣,故城在今江西清將東北。(㊣)
會稽: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會稽郡。二、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吳縣。轄境相當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等地區。東漢遷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宋升為紹與府。(㊣戊、戍、舌、苦、茲、夏、搖、愚、謳、疇、常壽、綦母、鍾離。◎留、康、莊、賀、資、虞、駱、謝、闞。)
犍為:一、西漢置犍為郡,治棘道,在今四川宜賓西南,接慶符縣界;東漢遷治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東十里,轄境相當今四川簡陽以南、大足、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以東、雲南會澤、貴州金沙以北等地區。南齊還舊治,梁改置戎州,隋復置犍為郡、唐又改為戎州。二、唐改嘉州置犍為郡,不久復為嘉州,即今四川樂山縣治。(◎張。)
睢陽:奏以春秋宋地置睢陽縣,唐于縣置睢陽郡,治宋城,故城在河南商丘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睢縣、拓城、夏邑、安徽碭山、山東單縣、曹縣之簡等地。金復為睢陽。(㊣寺、犴、坎、我、衍、幾、備、澤、蕩、錯、獲、盪。◎灌。)
蜀郡:一、秦惠文後十四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置蜀郡。二、秦置蜀郡,今四川原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及邛州,與保寧府劍閣以西之地屬之,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三、秦置蜀郡治成都,轄境相當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以西、峨邊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區。四、東漢置蜀郡,三國蜀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西。(㊣千、邛、訇、射、劍、曩、襲、虌。◎皞。)
鉅鹿: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鉅鹿郡。二、秦置鉅鹿郡,治鉅鹿縣,在今河北平鄉縣治,東漢遷置癭陶,在今寧晉縣西南二十九里,晉時為國,後魏為郡,遷治癭遙,即今寧晉縣治,北齊廢郡。(㊣毋、牟、波、時、莫、躬、舒、給、蒔、廖、魏、颺、巫、馬。◎舒鳩。)
鉅野:漢置鉅野縣,故城在今山東鉅野南。(㊣遂。◎曹)
管城:周初管叔封地,故稱為管城,春秋屬鄭;戰國屬韓,隋置管城縣,故城在今河南鄭州。(㊣祭、察。)
零陵:一、漢置零陵郡,治零陵,故城在今廣西全州西南,轄境相當今湖南卲陽以南廣西桂林以東陽朔以北等地區。東漢遷治泉陵,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北二里。二、隋置永州,改為零陵郡,唐復名永州,又改零陵郡,復改永州,宋名永州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永。)
頓丘:一、晉置頓丘郡及縣,治頓丘,故城在今河南清豐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郡縣俱廢,隋復置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清豐縣西二十五里。二、東晉寄置頓丘郡,後廢,即今安徽滁縣治。三、南朝宋置頓丘郡,當在山東境。(㊣司、空、閭、盧、公西、公羊、司空。◎劉。)
義陽:三國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桐柏東。晉初移置新野,轄境當在今河南信陽、羅山,桐柏東部、湖北應山、大悟北部等地。(㊣)
瑕丘:漢置瑕丘縣,故城即今袞州縣境,後改滋揚縣。(㊣)
雍丘:秦置雍丘縣,故城在今河南杞縣。(㊣)
溧陽:秦置溧陽縣,故城在今江蘇溧陽西北。(㊣)
十四劃
漁陽: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漁陽郡。二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河北密雲西。三、隋置漁陽郡,今河北薊縣、平谷等地,唐為薊州,後改名漁陽郡,不久復為薊州。(㊣肆、騎。◎高。)
瑯琊(琅):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瑯琊郡。二、秦置瑯琊郡,治瑯琊,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瑯琊台西北。三、秦置瑯琊郡,統有今山東原袞、青、沂、萊四府東南境及膠州地。西漢移治東武,即今山東諸城。東漢為瑯琊國,治開陽,今臨沂北十五里,南朝宋再為郡,遷治即丘,在今山東臨沂東南五十里,後魏依舊,隋治臨沂,即今臨沂縣治,唐以後廢。四、南齊置瑯琊郡,北周改名朐山,即今江蘇東海縣治。(㊣支、申、卷、奔、拔、帥、神、胥、符、率、雲、鄅、蔚、諸、公右、安期、無婁、諸葛。◎王、徐、師、惠、顏、毋樓。)
蒙城:漢置山桑縣,隋改肥水,唐改為蒙城,即今安徽蒙城。(㊣需。)
楚郡:秦滅楚,置楚郡;治壽春,兼有淮南之地,即今安徽壽。(㊣汗、吉、次、名、杌、芋、庚、枝、直、肩、冠、思、昭、倚、圉、歇、椒、鈞、腹、奮、優、舉、酇、蹻、攝、齧、囊、公都、市南、老萊、巫陽、庚桑、魯陽。)
滇池:南朝梁置滇池縣,故治在今雲南晉寧東。(㊣膘。)
漢平:一、東漢置漢平郡,三國吳改為吳平縣,故城在今江西清江縣西。二、三國蜀置漢平縣,南朝宋廢,故治在今四川涪陵東南。三、南齊置漢平郡,隋廢,當在湖北原荊州府境。一云漢平,東漢置縣,三國吳改平,故城在今江西清江西。(㊣伉。)
漢東:一、南朝宋寄置馮翊郡,後魏改為漢東,故治在今湖北鍾祥北。二、隋以隨州改置漢東郡,唐復為隨州,不久名漢東郡,又改隨州,宋名隨州漢東郡,即今湖北隨縣治。(◎黃。)
漢陽:一、東漢遷西漢天水郡,治冀縣,故城在今甘肅甘谷東南,旋改稱漢陽郡,故城在甘肅甘谷南。三國魏復名天水郡。二、蜀漢置漢陽郡,故城在今四川慶符南。三、後魏置漢陽郡,北周廢,故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南。四、隋置漢陽郡;唐廢去,故城在今甘肅成縣北。(㊣仙、堂、絞。◎杜。)
壽昌:北魏置壽昌郡,故治在甘肅敦煌西,北周廢,唐改壽昌縣。(㊣季。)
槐里:一、漢置槐里縣,故城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十里,隋廢。二、南朝宋置槐里縣,一當在今河南與南陽府境;一當在今陝西南鄭地。(㊣偓。◎萬。)
榮陽:漢置榮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榮澤縣西南。(㊣甲、四、列、良、冒、捕、朗、圃、術、補、瑞、槍、駟、潘、樅、繁、燭、藩、灌、東里。◎壺丘。)
滎陽:一、三國魏置滎陽郡,治滎陽,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川等地區。旋廢,晉再置,故治在今河南滎澤西南十七里,後魏遷置,北齊改名成皋,即今河南滎陽縣治。二、隋置管州,後改鄭州,又改為滎陽郡,唐為鄭州,不久為滎陽郡,又改為鄭州,今河南鄭縣治。(㊣千、毛、經、潘、鄭。◎列、罕、郟、補、燭。)
漕邑:春秋魏有漕邑,故城在今河南滑縣南白馬城。(㊣)
嘉城:唐置嘉城縣,故地在今四川松潘。(㊣當。)
趙郡:一、後魏置趙郡,隋為欒州,唐改為趙州,後復名欒州,又改趙州、趙郡。宋升慶源府,金、元均稱趙州。二、唐置趙郡,後改趙州,後名天水郡,元復置趙州,今雲南鳳儀縣。(㊣兆、岐、肥、眭、菅、沖、睢、司徒、宇文。◎乜。)
齊安:南齊置齊安縣,故地在今湖北黃岡西北。(㊣)
齊郡: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齊郡。二、漢置齊郡,治臨淄,轄境相當今山東淄博、益都、廣饒、臨朐等地區。東漢為齊國,隋初廢。三、南齊置齊郡,梁撤廢,故治在今江蘇六合東。四、後魏置齊郡,北齊廢,故治在今山西代縣西。五、隋置齊郡,唐復名齊州,又名齊郡,宋名齊州濟南郡,升濟南府,即今山東歷城。(㊣因、杞、朐、盆、省、羿、查、宴、畫、琅、御、殖、勝、鄉、覃、富、棠、犁、訾、辟、意、裔、靖、甯、瑕、嘗、瘠、據、黔、隸、濕、薛、鴿、蟜、譚、矍、觸、霸、懿、公行、公翰、太史、夙沙、安期、夾谷、南郭、胡母、盆成、高堂、浩生、梁丘、雍門、蒲姑。◎柯、計、瞞、韻、盧蒲。)
閣伯:待查。(㊣閣。)
尋陽(潯陽):一、西晉置尋陽郡,,治尋陽,轄境相當今江西九江以西、湖北廣濟以東地區。東晉移治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二、隋改為九江郡,唐改江州置潯陽郡,治潯陽,故城在今江西都昌、德安二縣以北地區。元廢。(㊣寒。◎周、陶。)
鄱陽:三國吳置鄱陽郡,治鄱陽,即今江西波陽,轄境相當今江西鄱陽湖東岸、進賢以東及信江、樂安江流域等地區。。晉初遷治廣晉,故城在今江西鄱陽北,南齊復移郡還鄱陽,元初廢郡,明初名鄱陽府,旋又改名饒州府。(㊣杭、惲、操、範。◎烏。)
儀真:宋置儀真郡,明改名儀真縣,清改名儀徵縣,即今江蘇儀徵縣治。(㊣見。)
廣平:漢置廣平郡,後改名平干國,又改為廣平國,東漢廢,三國魏復置廣平郡,治廣平,在今河北雞澤縣東二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等地。後魏遷置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北周於郡治洺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武安郡,唐復名洺州,又改名廣平郡,旋復名洺州,宋名洺州廣平郡。(㊣沮、荊、賀、逯、屠、耦、籍。◎宋、焦、程、游、石盞、石鹽、抹撚、蒲鮮、孛木魯、阿勒根、和速嘉。)
廣宗:東漢置縣,後魏置廣宗郡,治廣宗縣,北齊廢郡,隋改縣名宗城,故城在今河北威縣東二十里。(◎潘。)
廣陵:一、漢置廣陵國,東漢改郡,治廣陵,即今楊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晉初遷治淮陰,東晉復移今江都縣治,隋置揚州,又改名江都郡,唐復置揚州,又改名廣陵郡,復名揚州,宋名揚州廣陵郡。三、後魏置廣陵郡,北周遷新息縣於此,廢郡,改置息州。(㊣灸、貢、野、皋、閎、載、槐、毅、蕭。◎於、荊、高、陳、戴。)
廣漢:漢置廣漢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縣治,東漢遷治雒縣,即今四川廣漢北,轄境相當今甘肅文縣,陜西寧強以南,四川劍閣以西,潼南以北、什邡以東地區。晉遷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東北,後還東漢舊治,北周廢。(㊣折、哀。◎王、鐔。)
廣德:東漢置縣,三國以漢鄣縣地置廣德縣,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廣德縣治東三十里。(㊣渦、濯。)
蒼梧:漢置蒼梧郡,治廣信,即今廣西梧州市,轄境相當今廣西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水、江華以南、廣西滕縣、廣東信宜以北地區。
十五劃
撫州: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隋置州,治臨川,在今江西撫州西唐,宋為撫州臨川郡。二、金置撫州,元為興和縣,明廢,故城在今察哈爾張北縣境。(◎鄔。)
樂安:一、南朝宋置樂安郡,隋廢去,即今山東廣饒地。二、後魏置樂安郡,置樂安縣為郡治,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三、唐改隋棣州置樂安郡,後復為棣州,故治在今山東惠民南七十里。四、春秋時,蔣國址在河南期思,漢為軑縣,劉宋時改稱樂安縣,飢在今河南光山縣縣西。一云預安為三國魏置郡,治高苑,故城在今山東博興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故城在今山東廣饒北轄境相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壽光等地區。(㊣兀、任、孫、榮、蔣。◎仲、錫。)
樂陵:一、東漢末置樂陵郡,治樂陵,故城在今山東樂陵西南三十里。二、南朝宋僑置樂陵郡及樂陵縣,北齊廢郡,隋廢縣,即今山東博興縣治。(◎耆。)
潁川:一、秦王十七年公元前二三0年置潁川郡。二、秦置潁川,今河南原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諸府州及禹縣至陽武各縣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禹縣治。三、晉移置潁川郡,治許昌,在今河南許昌東北;一云晉置潁川郡,治陽翟,及今河南禹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以北等地區。東魏遷治潁陰,即今許昌縣治。四、南朝宋置潁川郡,治召陵,在今河南郾城東三十五里,北齊改名臨潁,陳廢。五、南朝宋寄潁川郡、南齊廢,故治在今安徽巢縣東南。六、後魏置潁川郡,當在安徽縣境。(㊣千、汝、烏、陳、庾、棗、堅、葛、鄔、幹、賴、播、鍾、韓。◎晁、俱、處、聊、寒、馮、趙、橫、應、繁。)
潁陽:一、奏置潁陽縣,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晉廢。二、隋初改南朝梁陳留縣為潁陽縣,唐廢去,故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三、後魏置潁陽縣,北周廢,唐置武林縣,後改名潁陽、故城在今河南登封西南七十里。(㊣拓拔。)
膠東:一、漢置膠東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地。新莽遷治郁秩,改郁秩為膠東縣,後魏廢,即今山東平度縣治。二、南齊置膠東縣,當在江蘇東海境。三、後魏置膠東縣,北齊廢、隋復置改名淮水,又改名下密,唐廢去,在今山東濰縣東五十里。(㊣庸、鄘。◎賈。)
虢郡:隋置虢州,後改虢郡,治盧氏,即今河南盧氏。唐時復置,遷治弘農,改名弘農郡,不久復為虢州,在今河南靈寶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西部、靈寶、欒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等地區。宋名虢州虢郡。(◎晉。)
魯郡(魯國):一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轄境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區。二、晉置魯郡,即今山東曲阜地。三、隋改兗州為魯郡,唐復為兗州,故治在山東滋陽西二十五里。(㊣夙、尾、牢、伯、叔、邽、苫、宰、曾、鉗、遺、顏、濮、子服、公伯、公慎、少正、左丘、步權、叔梁、宰父、微生、端木。◎孔、車、季、邴、庫、郁、唐、彪、禽、鄹、夏候。)
黎城:一、漢潞縣地,北魏置刈縣。二、隋改剎縣為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西北。(㊣壺。)
黎陽:漢置黎陽縣,北魏於黎陽縣置黎陽郡,北周復置黎州,隋州郡俱廢,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郁、桑、都、壺。◎乙、蘧。)
十六劃
歷陽:晉置歷陽郡,唐改和州,後復名歷陽郡,後又名和州。宋名和州歷陽郡,即今安徽和縣、含山地。(㊣受、到、謇。)
燕山:宋改遼燕京燕山府,即今北平。(◎桂。)
燕郡:北魏置燕郡,故治在今北京大興西南,轄境相當今北京、大興、昌平、河北廊坊等地區。隋廢,旋復為涿郡。(㊣冬、市、攸。◎平。)
興元:唐改梁州為興元府,治南鄭,即今漢中,轄境相當今陜西城固以西漢江流域。復多次改置,宋仍名興元府。(㊣褒。)
衛國:一、後魏置衛國縣,故城在今山東西部舊觀城縣西,即今莘縣觀城鎮。隋改名觀城。二、南朝宋置衛國縣,故城在今河南鹿邑東十里,元併入鹿邑,遷鹿邑縣於此。(◎閭。)
豫章:漢置豫章郡,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轄境相當今江西省。隋廢,旋復為郡,唐又為洪州,五代南唐改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孛、狂、盱、函、勃、涂、悖、湛、揭、塗、璩、羅。◎洪、章、雷。)
遼西: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西郡。二、秦置遼西郡,轄今河北原永平、承德、朝陽至遼寧原錦州、新民諸府地,漢仍舊,治且慮,故城在今河北盧龍東,東漢遷治陽樂,在今河北撫寧西。三、後魏置遼西郡,治肥如,今河北盧龍北三十里,隋廢去。四、隋置遼西郡,唐撤廢,在今熱河土默特右翼西。一云遼西,戰國燕置郡,秦、漢治陽樂,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西。(㊣怡、似、項、猷、耶律。)
遼東: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東郡。二、奏置遼東郡,今遼寧東南境,在遼河之東,故名,治襄平,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轄境相當今遼寧大凌河以東。三、後魏置遼東郡,故治在今河北徐水縣西二十五里。(㊣佟、依、偏、敕、綸、藤。◎高。)
遼海:明置遼海衛,故城在今遼寧開原。一云遼海在北魏時專指遼河上游地區。
館陶:漢置館陶縣,今山東館陶西四十里,一云今河北館陶。(㊣勤。)
郡:漢置歙州,治黟縣,今安徽黟縣東,旋改新安郡,遷治休寧,故城在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後移治歙縣,即今安徽歙縣,轄境相當今新安江流域、祈門、江西婺源等地區。宋改為徽州。(㊣諫。)
鄴郡:唐置相州,後改名鄴郡,復改名相州,宋名相州鄴郡,金升為彰德府,故治即今河南安陽。(㊣岳。◎柯、翁。)
錢塘:秦置錢唐縣,東漢省入餘杭,三國吳復置,南朝陳置錢唐郡,隋復縣,唐改稱錢塘,即今浙江杭州。明、清皆為杭州府治。民國改錢塘與仁和為杭縣。(㊣仰。◎暨。)
餘杭:南朝陳置錢唐郡,隋置杭州,改名餘杭郡,後又復為杭州,故治在今浙江餘杭西。(㊣杭、隗。)
龍城:唐置郡,治馬平,故城在今廣西馬平北。
龍陽:一、三國吳置龍陽縣,宋改名為辰陽縣,後復舊,故城在今湖南漢壽。二、後魏置龍陽縣,當在河南臨汝境。(㊣啟。)
蔡州:隋改溱州置蔡州郡,治上蔡,即今河南汝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東等地區。(㊣)
十七劃
濟北:一、漢有濟北國,治盧,故城在今山東長清南,南朝宋改為濟北郡,遷治蛇丘,在今山東肥城南,後魏改東濟北郡;治肥城,即今縣治。二、南朝宋置濟北郡,治蛇丘,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濟州濟北郡,寄置盧縣為郡治,在今山東荏平西南。(㊣星、鑄。◎汜、氾。)
濟南:漢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今山東歷城東七十五里,一云治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後為濟南國,後仍為郡,東漢復為濟南國,晉名濟南郡,治歷城,即今山東濟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章丘、濟陽、鄒平等地區。。(㊣伏、寧、湣、蹶、隰。◎終、京相。)
濟陰:一、漢定陶國,漢置濟陰郡,治定陶,轄境相當今山東荷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等地區。二、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後為濟陰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去,治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三、東晉寄置濟陰郡,治雕寧,即今江蘇睢寧縣治。四、南朝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五、隋置濟陰郡及縣,唐改曹州,故治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休、告。◎董、柏。)
濟陽:一、晉分陳留置濟陽郡。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去,治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一云晉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濟陽,轄境約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等地區。二、南朝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三、南朝宋置,當在江蘇境。(㊣丁、六、左、江、風、查、柯、陶、蔡、顓、騫、東門、長孫、高陽。◎易、虞、京相。)
濮陽:一、北魏置濮陽郡,隋廢,唐復置,金廢,在今山東濮陽東二十里。二、西晉置濮陽郡,治濮陽,轄境相當今河南滑縣、濮陽、范縣、山東鄆城、鄄城等地區。(㊣吾、亮、爰、梧、鼯。◎吳、汲、徐、商、濮。)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和龍,即今遼寧朝陽。(㊣)
營邱(營丘):一、周齊地,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二、後魏置營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河北易縣南。三、即營陵。(㊣浪、敝。)
營陵:古營丘地,亦稱緣陵,漢置營陵縣,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五十里,北齊廢,隋復置改名營丘,唐廢。(㊣功。)
鄹邑:春秋時魯國有郰邑,即今山東曲阜東南之鄹城,郰俗作鄹。(◎鄒。)
襄平:一、戰國燕地,漢置襄平縣,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為遼東郡治。二、漢侯國襄平縣,當在今江蘇境。(㊣紀。)
襄城:一、晉於襄陽縣置襄平郡,隋廢,在河南許昌西南,即今襄城。二、晉置襄城郡,治襄城,轄境相當今河南襄城、郟縣、舞陽等縣地區。三、後魏置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後廢去,治赭陽城,在今河南方城縣。三、後魏置襄平縣,北齊改名文城郡,隋廢,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四十五里。四、後魏並置襄城郡及縣,隋廢,即今河北沘源。五、隋置襄城郡,唐改各伊州,復改名汝州,即今河南臨汝縣治。(㊣秣、竭。◎末、路、穀。)
襄陽:東漢末置襄陽郡,治襄陽,即今襄樊市,轄境相當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地區。東晉寄置雍州,西魏改名襄州,隋初廢郡,後復置,唐名襄州,復改名襄陽郡,後稱襄州,宋名襄州襄陽郡,升為襄陽府,故治在今湖北襄陽。(㊣末、習、問、桀、蒯、濟。◎乙、忤、息、續。)
薛郡(薛國):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薛郡。二、周有薛國,秦置薛郡,領今山東西南部、及江蘇東北都之地、治曲阜,漢廢,故城在今滕縣東南四十四里。三、秦置薛郡,治魯縣,即今山東曲阜,轄境相當今山東大汶河下游、小汶河以南、大運河以東、蒙山以西等地區。(㊣海。)
魏郡:一、春秋時晉獻公封畢萬於魏,稱魏國,漢置魏郡,治鄴,故城在今河南臨漳西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北埔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南等地區。後時有改置,北周復名魏郡,遷治安陽,即今河南安陽,唐時廢郡。二、晉寄置魏郡,後廢,在今江蘇江寧界。三、南朝宋寄置魏郡,後魏改名東魏郡,隋廢,故治在今山東歷城東北三十里。(㊣申、召、西、仵、更、信、染、桓、紛、望、涼、萇、頓、業、暴、鄴、觀、公乘、新垣。◎郎、審、欒、屈侯。)
臨川: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隋、唐均置撫州於此,宋亦為撫州臨川郡。二、一云臨川郡治南城,轄境相當今江西撫州市以南的盱江及宜黃水流域西至樂安縣境等地區。(㊣周、修、潛、饒。)
臨安:一、東漢置臨水縣,晉改名臨安縣,宋、齊一度沿用舊稱,後廢去,唐復稱臨安縣,即今浙江臨安。二、宋置州,治錢塘,即今杭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以南、杭州濟北岸等地區。(㊣力、回、冷、隈、榬。)
臨汾:隋改平陽郡置臨汾郡,治臨汾,轄境相當今山西臨汾、汾西間的汾河流域及浮山、安澤等地區。後復名平陽,今山西臨汾縣治。(◎賈。)
臨湘:一、東漢置臨湘縣,故城在今湖南長沙,後置長沙郡。二、宋置臨湘縣,地近今湖北監利地。(㊣納。)
臨海:三國吳分會稽郡東部為臨海郡,治臨海,後遷治章安,故城在今浙江臨海東一百十五里,轄境相當今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縉雲、麗水、龍泉以東等地區。隋廢,唐置台州,改名臨海郡,治臨海,後復名台州,宋名台州臨海郡,即今浙江臨海。(㊣戈、屈、斜。◎靖。)
臨淄(臨菑):一、古營丘地,漢置臨淄縣,即今山東臨淄東北。二、南齊置臨淄縣,故治在今江蘇六合東南。(㊣姓、超、郵。)
臨濟:一、東漢置臨濟縣,隨併入高苑,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一云臨濟漢置狄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二、隋置臨濟縣,宋廢,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二十里。(㊣翰。)
十九劃
懷遠:一、北周置懷遠郡及縣,治在今寧夏銀川,隋廢郡,宋廢縣,。二、南朝宋置懷遠郡,當在四川境。(㊣年。)
懷道:南齊置懷道縣,故治在今四川成都境。(㊣)
藍田:一、秦置藍田縣、故城即今陝西籃田西三十里,北周遷今治。二、南朝宋置藍田縣,一當在湖北原襄陽府境;一在今陝西南鄭地。(◎蘇。)
譙郡:一、東漢置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毫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晉寄置陳留郡,後魏兼置南兗州,梁改譙州,周改亳州,隋復名譙郡,宋升為集慶軍,即今安徽亳縣地。二、東晉末置譙郡,梁改新安郡,故治在今安徽蒙城西北三里。三、後魏置譙郡,故治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一、系、京、敖、奚、桓、逢、曹、婁、嵇、噲、戴、夏侯。◎黃、薄、龐、譙。)
廬江:一、漢置廬江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轄境相當今安徽巢縣、舒城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黃海及河南商城等地區。二、三國魏置廬江郡,在今安徽六安北。三、晉置廬江郡,在今安徽霍丘西五十五里。四、南朝宋置廬江郡,治今安徽霍山東北三十里。五、南齊置廬江郡,隋廢,改名廬江縣,即今縣治。(㊣況、何、荒、匱。◎門、周、鄺。)
廬陵:孫吳置廬陵郡,治石陽,故城在今江西吉水東北,晉遷郡治於高昌故城在今江西泰和西北,轄境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地區。隋改石陽為廬陵,在今吉水縣東北。(◎曾。)
櫟陽:秦置櫟陽縣,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黃。)
贊皇:隋分北齊高邑縣地置贊皇縣,即今河北贊皇,宋併入高邑,後復置。(㊣充。)
關西:泛指函谷關以西之地,即今陝西、甘肅二省之統稱。(㊣始、春、為、釐。)
隴西:一、秦昭襄二十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置隴西郡。二、秦置隴西郡,今甘肅原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地,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東北;晉遷置襄武,在今甘肅隴西西南。三、南朝宋置隴西郡,今陝西南鄭地。一云秦置隴西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區。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牛、李、羌、迮、禹、虺、室、時、芻、累、彭、開、閔、陽、第、菌、董、粲、準、邊、幽、關、權、浩星、荔菲、第五、義渠。◎艾、開、黃摑、獨吉、顏盞、女奚烈、烏石論。)
二十劃
蘭陵:西晉分東海郡置蘭陵郡,治蘭陵,故城在今山東嶧縣東五十里,一云治永縣在今山東棗庄市嶧城鎮,轄境相當今山東棗庄、滕縣等地。南朝宋移治昌盧,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六十里,後魏遷治永縣,在今嶧縣西北,隋廢。(㊣足、、繆、謬、蕭、万俟。)
鹽官:一、漢置鹽官縣,在今陝西境;二、三國吳置鹽官縣,故城在今浙江海寧西之鹽官鎮。(㊣翁、呼延。)
嚴陵:山名,一名富春山,在浙江桐蘆西。
二十五劃
觀津:本古觀國,故城在今山東觀城西。
參考資料:
一、歷代地理沿革表,古虞陳芳績撰。(有郡設置年代。)
二、中華歷史地理大辭典上下冊章嶔編著,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初版。
三、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民國七十三年,鄭樑生、吳文星、葉劉仙相編譯。
四、新編中國地名辭典,民國六十六年六月,陸景宇編著。
五、民國六十九年,楊緒賢撰臺灣區姓氏堂號考。
六、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合著,附錄中古今地名對照表之二。公元一九九六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發行。
七、中國政區大典,公元一九九九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發行。
八、尋根網的姓氏堂號。
九、百家姓姓氏源流,張世國編著,西元二00一年一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2006/1/7/詹招琳/編輯校對/
延伸閱讀
黃帝甲子紀年表
黃帝甲子紀年表(前第1甲子至前第31甲子)
黃帝甲子紀年表(第1甲子至第40甲子)
黃帝甲子紀年表(第41甲子至第80甲子)
中國歷朝年號紀事表
中華民族歷代人口統計數
中日紀年對照表(日本據台期間適用)
中華姓氏通譜中華姓氏通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